湘西的“土匪文化”
■ 李烈钧
礼行天下·名家谈
12
湘西的“土匪文化”
■ 李烈钧
汽车开往凤凰古城,导游就开始讲湘西的土匪,绘声绘色,滔滔不绝。湘西的匪患,有史可考,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和《湘西剿匪记》曾形象演绎;湘西的“土匪文化”,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和作品更是多有提及。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湘东、南、西三面环山,湘北为洞庭湖平原,形成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状。特殊环境造就特殊性格,涌现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人物,“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执拗坚韧,张扬刚烈,辣椒一样火爆。比如,湘江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发轫于南,蜿蜒北去,注入洞庭,湘人却敢说“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凛凛然,一派舍我其谁的气魄。
游客熙熙攘攘,凤凰古城一端,有个土匪历史展览馆,不收门票,参观者不多。信步走了进去,苗族服饰的讲解员便迎了上来。问询两句,小姑娘天真烂漫:“我爷爷就是土匪。”于是,跟着这位土匪后裔看展出,听讲解。
湘西山水险恶,丛林密布,号称“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解放前,尤其在上世纪军阀混战时期,是不少土匪的啸聚之地。湘西的土匪,和关东的响马、河北的鞑子一起,称为中国三大匪患。湘西土匪骁勇剽悍,拼斗凶狠,著称于世。
旧社会的土匪现象,可谓一种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方式。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山头。山头的“业务”,是隔一段时间到其它村子抢劫。得益和收获,按各家出的土匪人数进行分配。同样,别的村子也会来这里抢劫,对付的办法,一般是逃跑,逃到山里,或者逃到别的村里。逃跑之前,把家里可能被抢的东西尽量藏掖转移。如此,每个村子和每户人家,贫富差距都不大,经济学理论说的社会财富二次分配,当时,就用这般奇特的方式解决。
逼良为匪,迫于生计。看这些绿林中人,并不全是凶神恶煞,残酷冷血,不能概念化脸谱化。他们中的大部分,原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沈从文笔下,为我们勾勒出“土匪文化”的重要一面:充满原始生命力但并不残暴的匪气。
这位北大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认为:“一般隔靴搔痒者惟以湘西为匪区,作匪又认为苗人最多,最残忍,这即获不是一种有意污蔑,还是一种误解。”……“湘人充过兵役的,被贪官污吏坏保甲逼到无可奈何时,容易入山作匪,并乐于为匪。”
沈从文辞世近30年。土匪的是是非非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土匪文化”似乎成为湘西旅游文化的一抹亮色。土匪历史展览馆,从一个偏冷视角,诠释了历史,普及了知识。讲解员姑娘送别时,唱一曲苗家山歌,展示了新时代的崭新风貌。
至于餐厅酒楼,土匪鸭、土匪鸡、土匪肉、土匪猪肝等等,成为特色招牌菜;这有点像别处旅游地,沾了点“仙气”便説“神”道“鬼”,碰上过皇帝就称“御用”、“宫廷”,实在八竿子打不着,就忽悠杜撰一桩由头,堂而皇之拿来冠名。“土匪商品”,是否有损湘西形象,是否倡导了“不良土匪文化”,要不要坚决取缔之类问题,是否交给市场,让有关部门考察,科学地辩证地研判,而后公平决定。
湘西旅游的败笔,在于导游素质——讲历史,说土匪,不能有痞子气,不可“霸得蛮”,把自己充作土匪,恫吓和欺负善良的、怕惹不起的游客百姓。刘晓庆和姜文主演的电影《芙蓉镇》的外景地,那短短一段石板路和“豆腐西施”小店,白纸黑字明确不是行程项目,却强制全体游客每人100元去兜一圈,很有山大王半道剪径做派,大煞青山绿水古意盎然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