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览胜
■ 裘国松
雪窦寺前“翰林松”
树木,尤其是古树,那是大地富有生机和灵气的标志。明代中叶,一位翰林出身的奉化籍京官,为保住雪窦寺前一棵古松,与奉化知县较真,作诗劝止家乡父母官“刀下留树”。此事被传为佳话,世代称颂。
这位京官叫戴洵,字汝成,号愚斋,奉化城内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吏部在新科进士中选了一批庶吉士。徽州许国名列首位,到如今,古徽州州治所在地歙县城内,“许国石坊”依然横跨于古街之上,并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奉化城内人戴洵高居第三。三年后,戴洵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翰林院,累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有《戴司成集》二十一卷传世。当代人很少知道,戴洵还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老师,他俩结有很深的师生之谊。
明代雪窦寺山门前高瑛桥畔(1985年改称龙珠桥),有棵参天古松,大二十围,高达百余尺。或许真的是树大招风,隆庆五年(1571年),县官欲将其砍伐,翰林戴洵闻讯十分痛心,便向知县“诗谏”:“八景销沉绝旧踪,百年只得一株松。也知不是无情物,翠色而今作意浓。”县令见诗后猛醒,便把这棵古松留存下来。后人称之“翰林松”。保树成功后,戴洵又无限欣慰地赋诗:“翦伐先曾乞县公,至今人号翰林松。野猿知道非封爵,犹抱寒条候晚钟。”
后世游览雪窦山的文人、官宦,对翰林松多有赞咏。保住翰林松数十年后,奉化籍万历年间进士邬鸣雷上雪窦山,他在这棵古松前想起了前辈戴洵之硕德,欣然作诗:“百尺虬鳞若个栽,昔年几被斧斤灾。非缘高士烦呵护,樗栎公然傲不才。”到了清初,雪窦寺石奇大和尚继席弟子山夫行正,也写了一首《翰林松》:“树以文名显,山灵倍爱才。亭亭百尺顶,擎取阵云来。”史载,到了清顺治末期,翰林松生气终尽而寿终正寝。翰林戴洵的保护,让这棵古松多活了近百年之久。
古树是山川、原野真正的主人,它们曾目送一代代的人们消逝在大地上。由此可见,人的一生是那么的渺小和匆忙。翰林戴洵的“保树”之举,想表白的无非是古老而朴素的风水理念,若按现代命题说话,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