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怒写《绝交书》
■ 俞剑明
嵇康怒写《绝交书》
■ 俞剑明
嵇康生于三国末年,他39年的短暂人生,正处于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斗争最为惨烈的时期。他对司马氏打着礼教幌子巧取豪夺的行径深恶痛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隐居山阳(今河南焦作市附近),与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经常聚会竹林,或谈玄说理,或饮酒赋诗,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一天,身为司徒的钟会带了大批宾客造访嵇康,只以为会将他奉为上宾。然而,天性率真的嵇康对这个委琐之人正眼都不看,自顾抡锤打铁。钟会就那样被晾在一边,好生尴尬。正当钟会悻悻离去时,嵇康却嘲讽地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居心叵测地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自此,仇恨的种子深深埋在了钟会心中。
“竹林七贤”虽然情趣相投,可政治态度却大不相同,山涛、王戎后来做了大官。景元二年(261年),山涛升官离任时推荐嵇康接任他的原职。本来,嵇康那犀利的笔锋就常常撕破司马氏集团伪善的面纱,山涛的举荐又给了他一个发泄的机会。他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辛辣地讽刺了千变百伎、污浊不堪的官场,甚至将司马氏招徕名士的利禄比成死鼠,称为膻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庸俗世态的痛恶和对虚伪礼教的蔑视,胸中块垒也一挥而去。写罢,他将毛笔一扔,便去找他的朋友喝酒了,哪顾什么后果?
《与山巨源绝交书》,实际上是嵇康卑视司马氏集团的宣言书。他临死前,抚摸着仅有10岁的儿子嵇绍的脑袋,说:“孩子,只要有你山涛叔叔在,你就不会受到伤害。”可见,《绝交书》只是借题发挥,从他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与山涛绝交。《绝交书》深深刺痛了司马昭,令他对嵇康恨入骨髓。
恰在此时,发生了吕安事件:吕安的哥哥吕巽是司马昭的亲信。他强奸了吕安的妻子,却诬告吕安不孝,以致吕安充军。嵇康挺身而出,为吕安辩护,因而牵连入狱。
钟会乘机向司马昭进谗,说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还说他是卧龙式的人物,当年就想追随毋丘俭举兵造反,不杀他迟早是祸害。司马昭早就想寻隙致嵇康于死地,岂能错过这次良机?于是,嵇康以“无视礼教”之名被定死罪。嵇康罹难,一半是因为他冰清玉洁的心灵,一半是因为司马氏伪善遮掩下的专制。
嵇康临刑前,三千名太学生请求赦免他,要拜他为师,司马昭不许。望着即将西落的太阳,嵇康一副若有所恋的样子。这时,他哥哥嵇喜从人群中把那张古琴递上去。他席地而坐,从容地弹完一曲《广陵散》,怅叹道:“袁孝尼曾向我请求学这首曲子,我吝啬守秘不肯教他,《广陵散》从此后无人会弹了。”
在缓缓西下的夕阳里,在袅袅不绝的琴声中,嵇康倒在司马氏集团的屠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