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溪口览胜
■ 裘国松
含珠林——黄巢结局余波在
走进雪窦寺山门东望,有圆阜突起,状若含珠;四周九峰环列,呈九龙抢珠形胜。土阜上有一丛冲天高松,但见松荫弥天,虬枝蟠舞,史称“含珠林”。历经风雨兵火,至今仍存五棵。其中一松更为奇特,根一而茎四,从下直挺而上,被明末清初的雪窦寺方丈石奇云禅师叹为“四山齐拱一株松”。历代诸多文人雅客,对含珠林累有赏咏。北宋著名文学家梅尧臣,作《含珠林》诗:“山为骊龙蟠,谷为骊龙腮。珠树存其间,谁采明月来。何须循海隅,笑蚌未成胎。”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结局之谜,波及雪窦寺,含珠林被传为黄巢墓地。公元884年,黄巢兵败泰山狼虎谷,之后的生死结局一直有三说,其一便是“遁逸为僧”。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他在《癸辛杂识》有记:“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后住四明雪窦山,即雪窦禅师也。”清初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四明山志》有载:“(雪窦)开山师祖常通,领徒前来建寺,此师或为黄巢。”雪窦禅师常通,是在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被明州刺史黄晟从宣州谢仙山瑞圣院请来,上雪窦山主持寺事,次年常通就大兴土木,扩建殿宇,雪窦寺始由禅宗执帜,遂成十方禅院。常通禅师被后世尊崇为“雪窦开山第一祖师”。
按常理,出家人虽抛却对红尘的依恋,但对籍贯和俗姓一般不会隐瞒。而黄巢是山东曹州人,为何自然是邢州人?常通大规模扩建雪窦禅寺的巨额资金来历也不明。这两点恰恰佐证着“循逸为僧”之说。“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它多被认为是黄巢晚年《自题像》之作,但也有后人说《自题像》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两首诗作“组装版”,疑是托名黄巢。然而黄巢年轻时有一定才学,也曾有出仕经世抱负,《全唐诗》就收录了他的三首诗作。
誉起宋代的雪窦“含珠林”之景,人们还赋予它“冲天高松”这个美名。黄巢乃“冲天大将军”,这个咏景又怀人,倒也颇有意味。
对此,现代作家、知名报人曹聚仁也有考证:雪窦寺在晚唐已负盛名。陶殳《五代乱记》云:“巢既遁免,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又《僧史》言:“巢有塔,在西京龙门,号翠微禅师,而世传巢后住雪窦,所谓雪窦禅师即巢也。明州(宁波)雪窦山有黄巢墓,岁时邑官遣人祀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