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艺术

文章导航

  类冰似玉——

  寻找佚失的越窑秘色瓷

  瓷器中有两个传说之窑,一为柴窑,一为越窑。古书上曾记载柴窑创建于五代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为周世宗柴荣的御窑,因此名为「柴窑」。但柴窑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周世宗曾这么形容柴窑出产的瓷器:「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并认为这是瓷器最美的釉色。

  越窑则较柴窑为早,指称唐朝、五代时越州(即今浙江绍兴、宁波)的瓷窑,因此得名「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写道:「碗,越州为上。」

  其实,在璀璨的河姆渡文化奠基下,宁绍一带的陶瓷工艺不断发展,在东周时就已经有了瓷器的雏形,不但形式各异,而且也开始了上釉的技术,从东汉、三国到西晋,越窑的窑场以上虞的曹娥江流域为中心,另在慈溪、余姚、鄞县、宁波、绍兴等地均有零星分布。这一带主要烧制的陶瓷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有罐、壶、碗、虎子(夜壶)、灯等,在釉彩上,以黄褐、绿灰为主,造型也偏向农耕生活的样貌。

  (一)皇室专享的美丽

  南北朝开始,越窑的中心转移至慈溪上林湖,窑址数量激增,而在工艺上有着卓越的进步,从胎釉配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制都有重大的变革,而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匣钵的发明与使用。匣钵,是瓷器进炉前包覆在瓷器外的保护层,能保护瓷器烧成时的温度与防止落渣的发生,而传说中的「秘色瓷」,就是在此时出现于世,造就了越窑青瓷的黄金年代。

  位于上林湖的越窑址,到了唐时,已成为「贡窑」,到了宋朝更成了「官监窑」,专门烧制高级的宫廷用瓷器,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余人无权使用。在唐代晚期,甚至大量外销,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现过越窑青瓷。宋朝也曾大量赠与北方辽国做为外交用途,因此辽国贵族的墓中都能见到大量越瓷。唯独中国民间却甚少取得,也无权使用,后人只能从诗词中想象其美,因此以「秘色瓷」称之。甚至连乾隆皇帝都曾以「李唐越器人间无」的诗句来表达无缘得见秘色瓷的遗憾。

  (二)久旱逢春的千峰翠色

  由于越窑失传百年,许多人都只能依文献猜测秘色瓷之美,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唐陆龟蒙在《秘色瓷器》中对秘色瓷的溢美之词: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越窑消失最重要的因素是战乱,由于宋朝积弱不振,都城南移,同时也造就了瓷器工艺的中心转移,而越窑,就在这青瓷的全盛时期中,逐渐被「汝、官、哥、均、定」五窑所取代,而临近的龙泉窑也是越窑中心转移后所诞生之青瓷。越窑秘色瓷逐渐为人所淡忘,但仍是皇家或是陶瓷大家心中的梦幻名瓷。

  直到近代考古研究证实上林湖周边散布的碎瓷,就是传说中的越窑青瓷,秘色瓷在上林湖中沉睡了百年。越窑,可说是第一座御用官窑,也是最早的成熟青瓷诞生之地,越窑青瓷因此也被称为「母亲瓷」。

  而在许多学者及陶瓷家的努力之下,越窑青瓷重现于世,1988年,上林湖越窑遗址被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上林湖越窑薪火重新点燃,开启越窑青瓷的新篇章。


江南游报 艺术 00017 2015-09-09 江南游报2015-09-0900006;江南游报2015-09-0900008 2 2015年09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