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千年古城——
临海台州府城的前世今生
寻觅千年古城——
台州府城的前世今生
■ 马惠华 林丽丽
东海潮涌,奔流直入台州湾,披着朝霞,踏着海潮,溯江而上40余公里,一座古城巍然屹立在江边。这条江古称临海江,现叫灵江。这座城市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
临海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灵江人”在灵江流域生息繁衍。春秋时期,临海为越国瓯地。战国时,楚灭越,临海归属楚国,为瓯越自治区域。
昭帝始元二年(前85),以回浦乡建回浦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这是临海及台州的置县之始。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七月,回浦县改名为章安县。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东部设临海郡,郡治章安(另一说为初治临海,寻徙章安)。
三国孙吴黄龙二年(230),孙吴政权为了增强国力,拓展疆土,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从国都建业(今南京)出发,从临海郡章安港出海,远征夷洲(台湾),这是我国历史上大陆首次对台湾行使国家权力。
临海台州府城是我国古代海防和城防工程的典型代表,拥有优美的自然资源和悠久历史人文资源,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其中临海台州府城墙、千佛塔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紫阳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是我国现代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之一。它始筑于东晋安帝元兴元年,距今1600多年历史。历尽风雨战火,王朝更替。如今,现存的墙体达4670米,有4座城门,包括4座完整的瓮城。
台州府城墙在中国的城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色明显,价值极高,可以概括为六大特色与价值。一是明长在的师范和蓝本。在2009年的“明长城修建寻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确认:由民族英雄戚继光等重修的自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明长城,就是以临海的古城墙为“母本”,根在台州。二是兼具军事防御和城市防洪双重功能。三是建筑形制的独特性。把瓮城修作弧形,特别是把“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圆弧形(其余一方仍为方形),在全国古城墙中,十分罕见,所知尚属孤例。四是我国现存古代城墙中最早以砖筑城之实例。五是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城墙的历史信息。六是江南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府县城。因为台州府城墙肩负着非常重要的防洪功能,才得以在蒙元统治阶级下令拆毁全国地方城池的情况下保存下来。紫阳街是一条活着的古街,也是古城遗制的缩影,临海千年古城的文脉,更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紫阳街因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得名,紫阳真人在临海珞璎巷故里编著了道教南宗的传世之作《悟真篇》,清雍正皇帝因得梦而在临海珞璎巷和百步岭建两处道观,并亲赐碑文。街道以清朝和民国建筑为主体,古宅、古店、古井、坊墙,构成了一幅古朴醇厚又富有现代气息的生活画卷。
近年来,临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坚持贯彻“保古城、继文脉、复风貌、辟新区”的总体思路,相继投资修复了台州府城墙、整治东湖、修复文庙、修缮紫阳街,保留了原住民,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和原有风貌不变,使整个古城得到了原生态保护。
为了进一步打响古城品牌,临海市积极开展台州府城墙申遗工作和临海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助推千年古城新崛起。“台州府城墙”与南京、西安等地的城墙一起,已于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由江南长城、龙兴古刹、古城街区(紫阳街、府前街等几条古街)、东湖等景区组成,总面积3.56平方公里。景区景观质量也于今年9月通过省级评审,申报材料已报送国家旅游局。近年来先后编制了台州府城开发与利用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台州府城墙文物保护规划、古城景区标牌标识规划、景区游客中心设计方案、景区亮化方案等一批子规划,并通过限高、定色、控量,加强规划控制。为有效保护台州府城的文物价值,市里成立了历史街区项目审定小组,建立了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确保科学、有序推进府城保护开发工作。已完成投资6亿元,总投资2.1亿元的巾山西北角广场已完工,业态正在逐步形成;市旅游集散中心、台州府城墙博物馆建成投用;揽胜门、兴善门、朝天门综合广场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府前街、三抚基等历史街巷改造加快推进。
(图片由临海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供稿)
“千年古城 更忆临海”。目前,临海市正在加快申遗和5A创建步伐,重点实施建筑风貌改造、基础设施改造、市容环境卫生整改、秩序管理强化、服务管理完善“五大提升工程”,争取早日创建成功,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再放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