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明旅游

文章导航

  听导游讲述旅途中的故事(二十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导游名片:肖翔,任职于杭州蓝孔雀旅游贸易有限公司。曾获2009年杭州市“金牌导游员”,2010年“全国高级导游员”,2015年杭州市“优秀导游员”。

  在单位,他是同事们的“领头羊”,在旅途,他是客人们的“贴心小棉袄”,直到现在,肖翔还一直保持着游客零投诉的记录。平时,同事们都会时不时地把带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这位老大哥分享。如今,肖翔已屡获佳绩,他也似乎在导游这条路上走得愈发坚定,“我很庆幸自己能见证中国旅游时代的一次次变革,也很珍惜一路走来与客人们同事们的每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我一直把这些当作是对自我的提升,因为它们是多少次比赛和考试都换不来的‘财富’。”

  “虽然目前的不文明旅游无法完全遏制,但值得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无论在境内还是境外旅游,都开始注重起自身的修养,我经常就能看到旅游景点里,游客们有序排队的场景。”放眼中国旅游,自文明旅游号角正式吹响以来,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显而易见,想必,这样的成效跟我国施行的一系列文明旅游法规、举措不无关系。而“久治不愈”的“中国式旅游”又让我们陷入了另一个深思——“规矩”之下的中国旅游,真的“健康”吗?

  软硬兼施 才是王道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但我们能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往往在社会规范问题上强调不够,这也造成了人们社会行为习惯上的缺憾。“在我带过的团队里,就有不少因为社会行为习惯的缺失而让人印象深刻的。前不久,我带团去杭州飞来峰景区,到了景区,大家便对那些沿着飞来峰生长的又粗又大的紫藤产生了兴趣,纷纷爬到藤上拍照留念。”这样的画面,你会不会似曾相识?你是不是也曾有过类似的举动呢?也许,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不至于触犯法律,但它绝对已经触犯了文明旅游的底线。 “后来到了飞来峰景区的玉乳洞,洞内有一尊象征财神的佛像,大家为了沾点财气,纷纷上前抚摸佛像,我见状,只能赶忙告知大家,‘这样的行为是极不文明的,如果每个到这玉乳洞的人都上前摸一把,那么很快大家就有可能看不到这尊佛像了。’让我意外的是,不少人很是惊讶,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只是对神明的一种发乎心的情感寄托,而怎么都不属于‘不文明’的范畴。”

  也确实,在我们中国这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宗教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魅力,对于这一个与我国旅游资源息息相关的中国文化,我们更应该保护和发展,而不是用制度、规矩进行硬性压制。“就像这个抚摸佛像的事例,我觉得如果景区能在佛像附近设置一处许愿区,这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也应该能有效避免乱攀、乱摸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吧。”

  纵然缺少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人的从众心理就会发生作用,就像有人带头违章,就会有人跟着违章一样,这时候,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惩戒就显得很有必要,“黑名单”就是一例很好的良药。而往往,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不断从实际出发,来完善规章制度,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宣导、教育,从‘软’的切口来推进文明,从而涵养我们的旅游素质,两面齐发,文明之路方能走好。

  “规矩”也要因人而异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部门政策法规的出台,加之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公众文明意识的加强,不文明旅游现象终会得到遏制。而正如肖翔所说,这个改变的过程,可不能“一条路走到黑”。“这就像一块大理石,在它成为一尊精美雕像前,需要雕塑家有针对的对其属性、类别进行定义,方可下刀。人也一样,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定会有些许差别,有些规矩,或许对于年轻人有约束力,可面对老年人,就显得不那么合适了,就像我带过的出境团里,有老人在过安检时会因为随身携带了类似水果刀、矿泉水等违禁物品而被拒之门外的;也有老人会在东京干净的马路上很顺手地扔下食品包装纸的……面对这些在老人们眼里很普通的‘生活习惯’时,也许一个耐心的劝导,往往要比动用强硬的法规来得合适吧。”确实,在特殊时刻,法规的柔韧与否似乎也就决定了实施的成效与否。

  由此看来,面对不同的人群,有针对地教育和约束,有意识地训练和改变我们国人的文化感知力和敏锐度,针对不同的人群灵活施管,让每一个个体对旅游培养出使命感,旅游才能真正回归精神文明活动的本质,才能终将“不文明”这条沟壑填平。 (记者 贾 露)


江南游报 文明旅游 00013 2015-12-30 江南游报2015-12-3000011;江南游报2015-12-3000012;江南游报2015-12-3000013 2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