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听一声佛音
禅学的惊喜
新昌这座城也许你早已熟知,即使没来过,也多半会在风靡全国的多部电视剧中领略过它的风采。在或长或短的停留中,有人去新昌大佛寺寻访源远流长禅意文化,有人去穿岩十九峰探索旷世的丹霞地貌,有人走走停停只是为了感受这座“东南眉目”。
伴着晨钟暮鼓,走进群山环抱,山崖壁立。这里有一座寺,名曰:大佛寺。进入寺院,拾阶而上,每一步都似有年代感。据说,六朝时期,这里是中国佛教汉化的发祥地,是最早的弥勒道场,是天台宗、律宗的祖庭之一。据《浙江通志》记载:作为佛教中国化标志的大乘佛教般若学在新昌非常兴盛,其“六家七宗”,除道安一家在北方外,其余都发源于新昌,在佛教界享有极高的地位。
当然,从公元345到现在,大佛寺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大佛寺却并不是一直如此昌盛着......
东晋永和初年(345年),昙光法师前来开山,栖身石窟之中,后渐建寺舍,名隐岳寺(在今大佛寺隐岳洞中,乃大佛寺的雏形)。于法兰来南明山建了元化寺(现为千佛禅院)。支遁法师在石城山建栖光寺。在南明山与石城山的山峦之中,当时有元化、隐岳、栖光三寺。寺宇均以石窟形制出现。齐永明年间(483-493年),元化寺凿千尊小佛。洞窟建寺后几经兴衰,后晋开运时(942-946年)重建,始名千佛院。宋时一度更名七宝院。
大佛寺弥勒石像系南朝龛像遗迹,开凿于齐建武中(494-498年),历经僧护、僧淑两代,未遂。梁天监十二至十五年(513-516年)僧佑继袭遗业,更张创新,终成大业。石窟造像通高16米、头高4.8米、耳长2.8米、两膝相距10.6米,作跏趺坐、呈禅定印,造像精美,誉称中外,为江南第一大佛。后栖光寺并入隐岳寺改称石城寺。唐广明年间(880-881年),寺院毁于战火。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重建寺院,称瑞象寺。宋祥符元年(1088年)改称宝相寺。明洪武年间(1328-1388年)称石佛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大殿,装裱金容,寺貌变新,称南明寺。清咸丰年间(1831年-1861年),寺院再度被毁,光绪年间(1871-1908年)重建,后称大佛寺。
新昌大佛寺,自东晋开山以来,历经沧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佛寺随之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十方护法居士的支持下,栖光寺、千佛院相继恢复,大佛寺及其下辖千佛禅院和栖光净院,三寺呈鼎立之势,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南名刹。
如今,大佛寺按祖制《百丈清规》进行管理,几十年来实现了政治安全、场所安全、活动安全、人员安全等多项安全。带领广大僧众长期秉承慈悲济世的佛陀本怀,倡导人间佛教的思想,服务社会、利益人群,在扶贫、济困、救灾、助残、养老等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和关怀,得到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与肯定。2010年,大佛寺获得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的荣誉,2014年,大佛寺被评为首批浙江省四星级宗教活动场所。
如今,大佛寺内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暖冬里的微风里似来了江南独有的丝丝桂花香,香而不腻。钟声、鼓声、梵唱声,声声远扬,成为广大信众向往的庄严弥勒道场。正是这生态与人文的结合,不久前,新昌大佛寺文化旅游区通过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专家评审,正式被列入创建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