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拾零
(三三一)
■ 俞剑明
○奴仆往往出身卑微,劳苦穷困,甚至目不识丁,很难与闲逸高雅的篆刻艺术挂钩。然而在晚明这个特殊的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了嬗变,在达官王赐爵府中,竟出现了一位通晓历史人物与印艺的家仆,手刻九百多方印章,辑成《印史》六卷。这位能跻身于印人之列,并名传后世的奇人叫何通。
○何通,字不违,江苏太仓人。同邑藏印家张灏在《学山堂印谱》卷首开列的“篆刻家姓氏”中称:“此吾州王文肃公家世仆,技颇不恶,故亦录之。”点明了何通的身份。王文肃公即王锡爵(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万历间曾任文渊阁、武英殿与建极殿大学士,与申时行均为万历朝著名的内阁首府。卒后赠太保,谥文肃。王赐爵之子王衡为万历二十九年榜眼,孙王时敏以画山水闻名,为清初画坛“四王”之一,曾孙王掞在清代康熙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人称王锡爵、王掞为“祖孙宰相”、“两世鼎甲”,又因王衡和王时敏荫赠一品,世代簪缨,太仓王氏被誉为“四代一品”。
○王氏既为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家仆何通长期浸淫在这种诗礼传家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劳作之余有幸参与士大夫阶层的艺术消遣活动,对刻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何通撷取秦代李斯、王翦至元代赵孟頫、虞集等历史人物九百余位,刻为姓名印,于天启二年(1623)辑成《印史》。所作平和从容,不激不厉,神定气闲,风姿绰约,并于每方印蜕下均附小传。
○《印史》中的印章取法汉人为主,旁涉石经、大篆,面目纷呈。一经面世,即引起印坛的关注。苏宣、朱简、王亮、陈本等篆刻名家,纷纷为之作序题咏,全然不顾彼此身份的悬殊。陈元素称其印“散之他谱中,当夺古人气色十倍,使丞相斯(李斯)而下诸公有灵,当恨何君生不同时,乃千百年后为我开生面”。对于创作《印史》,何通笑称“吾戏拟之尔”,颇有一种奴仆翻身,千古人物尽在掌握之中的快感。乃师苏宣洞悉人情世故,称其《印史》犹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游侠》、《货殖》篇,“发泄其奇气者也”。
○何通不靠鬻艺谋生,刻印唯遣兴而已。所镌《印史》有“印”有“史”,被朱简誉为“秦汉而后第一部小史”,首开名人传记式印谱之先例。《印史》“借古人姓名,抒其胸中所不得已”,蕴含着何通无穷的身世之感。作为官宦世家的一介仆人,刻印竟能登堂入室,可见其悟性之高、笃学之勤,实属不易。
○何通是一位以不凡的印艺改变身份、命运的底层劳动者,这与彼时艺术圈里文士不自贵、草根不自贱、英雄不问出处的风气也是难以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