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蒸出来的如意年年
■ 记者 程 露/文 余敏刚/摄
在江浙地区,春节时一般都会舂年糕,意取“万事如意年年高”。在这里,如果看到大街小巷都开始舂年糕,就代表着要过年了。将糯米掺杂晚稻米磨成粉后,端到堂屋倒入石臼里,由各家的健壮劳动力轮流舂米糕,边吆喝边打着年糕。而年幼的孩童有的在放肆自在的玩游戏,有的则眼巴巴等着热乎乎的新年糕出炉,或是迫不及待地放到炭火边煨烤。掰一小块放入口中,黏糊糊、焦酥酥的口感与味道,这才是让人怀念的传统年味儿。
吃年糕、豆包,作为一种民俗,早已是深入人心。那个时候,忙乎了一年,唯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几顿细粮,大米、白面,都是稀罕物,年糕与豆包,便常常成为细粮的替代品所以每到这个时候,都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来人往有的家庭,还要备上酒菜,邀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来庆祝一番。
记得小时候,年糕多半是过年过节时才能享受的美食,县城的家家户户总是比平时热闹。遮着白布的米粉团中扯下一块,入口便有一种年的味道。
手工年糕的传统工艺至少有十道程序:选、浸、洗、磨、榨、刨、搠、蒸、搡(舂,下同)、做。先是选米,用最饱满的晚稻谷,轧米前和米厂师傅打招呼说年糕米多轧一遍,轧得白净一点;然后是浸泡;几天后从水缸里舀出挑到河里去淘洗;接着带水用石磨磨成米浆;灌入布袋的米浆经过压榨挤水;一昼夜后剥去粉袋,在白篮里刨成刨花似的粉片;然后倒进搠粉寨(同米筛一样有孔的团匾)搓成粉末;然后是蒸;蒸熟后在石捣臼里搡;最后是揉、捏、搓成棒状,用印版压成年糕。一道道工序做下来的年糕,质感细腻、柔软、不粘口。
年糕除了口感,花样百出的精心制作也算是一大特色,家中的小巧玲珑的石磨,花样不凡别致的模板。除此,大人会做一些元宝、如意形状的供品,这是“送年”要用的。这时候,一些心灵手巧的人还会做些小白兔、小猪、小鸟之类给孩子,在小动物头部嵌两粒赤豆或绿豆、黑豆当眼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胆大的孩子得寸进尺,往往会央求大人教他。夜深时,左邻右里吃年糕饺,甜的豆酥糖当馅,咸的有香菇冬笋炒肉丝……
如今,年糕生产企业化了。磨粉、上榨、上蒸、制作都是流水线,工序简单,质量当然也不如从前。尽管是真空包装,随时都能在超市买到,但已失去了传统的风味。现在市场上买的所谓“手工年糕”,也是省了前面九道工序,将机器挤出的年糕团,手工继续揉捏一会,再用印版压印,仅仅是形似而已。农村早已没了石磨、石捣臼。代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年末相约做年糕的民俗风情只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在浙江除了年糕,裹粽子也不仅仅是在端午节才有的习俗,每年腊月二十左右,各家各户都会忙着裹粽子。这里的粽子呈三角状,竖放着犹似三月春笋,寓意“家业笋(兴)旺、事事粽(中)意”,而红枣粽是用于祭祀菩萨,寓意“年年红火、月月粽(中)意”。当人们将各种馅料包裹进糯米里时,也是将各种如意吉祥的“粽情”裹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