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在海德伦·梅克勒《宴饮的历史》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学意义上的宴会,其特别之处就在于,不管是在宴前,还是在宴后,都给予人们充裕的时间,让宴会既有一个美好的前奏,又有一个愉快的结局。”抛开美学不谈,说起热闹和有趣,年夜饭可看作是一场家庭盛宴。

  宴会的意义就在于,不仅是吃顿饭那么简单,无论是主人或是宾客,要从准备的那一刻起,就全身心地将大把时间注入在这一整天的欢愉中。主人在思考菜单、采买食材的步骤中已然兴奋起来;客人则费尽心思想着要穿什么衣服、带何种礼物出门;宴会开始之前,要有愉快的寒暄、或精致或随兴的餐前小食、提早一轮的碰杯、孩子们嘻嘻哈哈地到处乱窜。

  对于古代士大夫来说,有着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宴乐文化,对公卿贵族来说,是在家蓄养戏班,有重大宴席的时候即上演助兴,对普通的大户人家来说,则是自家的“宴赏”,可以从外面请戏班子来家里表演,请客人赏美食听好戏,尽享欢宴侑酒之趣。所以西方人在宴席进入到甜点咖啡阶段时,会请客人移步到另外一个房间放松下,解解饱餐之乏,“先生们、女士们,大家都吃好了,风景观赏室有雪茄和咖啡在等着它们的爱好者。女士不妨喝一杯利口酒。精通球技的人,后面则有台球桌。”而当中国人的大宴进行到酣畅阶段时,主人则会说,“今在园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的小戏,昆弋两腔俱有,一会儿还请您移步过去听戏。”

  吃到天荒地老的家宴

  ■ 刘 青

  “吃场面”的宋皇朝家宴

  老百姓过年最讲究的是年夜饭,皇帝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的皇家宴会重点在于仪式堂皇盛大,参与者倍感荣耀,这大概是中外通行的金科玉律,宋朝的太后、皇帝寿宴可说是对该条定律的最佳证明。

  《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北宋末年徽宗一次生日寿宴的详细过程,《梦粱录》则记载有南宋皇太后生日寿宴、度宗皇帝生日寿宴,居然前后因循大体一致,没有改变,《梦粱录》更明确提示说“俱遵国初之礼在,累朝不敢易之”——开国时定下的规矩,此后哪一朝也不敢改变。

  皇帝宝座当然设在殿上正中,座前为“御茶床”也就是餐桌,桌上陈设着珠宝做的人工花枝、若干盘珍鲜水果,还有仅供观赏的果盘,盘中是蜜饯水果、雕花瓜果叠成的宝塔。

  其余大臣以及诸国低等随员的座位设在大殿之外、两旁偏殿的廊檐之下,同为三人一桌,桌上摆设环饼、油饼、枣塔垒成的“看盘”,纯为装饰,不许真吃。此外尚有更为低阶的军官,则是在“山楼”之后排设席面。真是天子请客,倾朝赴席,人数众多,场面格外的浩大。

  整场宴会的持续时间相当之长,以致必须分成上下场,称为“前筵”与“后筵”。上半场一共为饮五盏酒的环节,下半场则为四盏酒。每一轮都包括三杯酒,由一个政府部门的头头首先向皇帝敬酒,群臣陪饮;再向宰相敬酒,天子、群臣陪着喝;最后是象征性地给其他部门的百官敬酒,大家伙一起干杯。

  这一轮轮的展开很像是在表演,遵循着严格的程序。殿栏杆前会站有一位称为“看盏”的教坊艺人,每次敬酒,他都会用抑扬腔调高唱“斟御酒”或“斟酒”,同时把双袖像仙鹤展翅一样舒开,再缓缓落下,拂落在栏杆上。然后,皇帝会举起酒杯,从东向西展示,表现出邀群臣共饮的姿态。因为殿外的宴席看不到殿上动静,所以殿门边还会站着一群“宣赞”,轮班随着皇帝的动作躬身扬声宣布“饮酒”三次,这时群臣需齐齐站起,向皇帝行礼,立着把杯中酒饮尽,并再次行礼,然后才能就座。

  好在,按照习惯,这些食品事后可以由大臣们带回家,再分赠给亲友知交。设想一个人多年当京官,并由中级官员最终升为宰相,那么他很多年里年年都要参加两次这样的宴会,一次庆贺皇太后生辰,一次庆贺天子生辰。对于这样的大臣来说,如此的寿宴除了满足成就感、虚荣心,剩下的也就只有作为臣子的责任感与勉力完成任务、扮好角色的辛劳感了,至于享受美食、欣赏歌舞,却不在考虑之内。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0 2016-02-04 江南游报2016-02-0400003;江南游报2016-02-0400001;江南游报2016-02-0400007;江南游报2016-02-0400008;江南游报2016-02-0400010;江南游报2016-02-0400012;江南游报2016-02-0400011;江南游报2016-02-0400013 2 2016年02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