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一杯清茶

文章导航

  杭州西湖产茶,自唐以来,龙井泉茶日益称著。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西湖地区产茶至少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时陆羽在撰写这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茶叶生产的书籍时,曾隐居在离杭州不远的余杭径山寺。《茶经》中提到杭州的茶叶产区时记述:“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从产地的地理环境推测,龙井产茶的历史也是相当久远的。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苏轼在杭州当知州时,考证过西湖种茶的历史。他认为南朝诗人谢灵运在西湖是下天竺一带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茶树种子,如此推断,“西湖龙井”始于南北朝,到现在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

  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地,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不过明代的龙井茶仅限于龙井山产。程淯的《龙井访茶记》说:“溯最初得名之地,实维狮子峰,距龙井三里之遥,所谓老龙井是也。”

  再到清代,则把龙井茶的地位推至前茅。清代汪孟涓在《龙井见闻录》中说:“龙井茶始见于《西湖游览志》,自后品门遂多,据志盖老龙井侧,特未详何年著称。然读虞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故龙井茶,元代已有矣。”

  清代龙井茶的声誉雀起,真正成为“中国第一茶”,一则有历代文人的推崇,二是因为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巡游了杭州的上天竺、下天竺、龙井、云栖等地,四次到龙井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又在龙井寺题了《龙井八景》,至今崖壁间仍可觅睹其为数可观的留题手迹。他还写过龙井茶歌。胡公庙前的十八棵御茶还被封为“御茶”。由于乾隆皇帝的称赞,龙井茶身价倍增,不久便列为贡茶。到晚清民国时期,龙井茶已遍布狮子峰、龙井、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等地,所以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字号。以后,又从“云”字号西湖龙井茶中划分出“梅”字号西湖龙井茶。

  此时的杭州,正直春天。“明前茶”的嫩芽初绽,形如莲心,因此称“莲心”,每制一公斤干茶约采摘鲜叶七万个左右,极为珍贵。再过一段时间,茶柄就会长出一片小叶,形状似旗,茶芽稍长,形状似枪,故称“旗枪”,在谷雨前采制就叫“雨前茶”,又叫二春茶,价格就没那么贵。

  那么,以什么来评判西湖龙井的品质呢?由于西湖龙井茶因产地不同,生态有别,再加上历史原因,炒制方法也稍有变化,因此,西湖龙井茶尽管处于同一生产区域内,但产品风格各具特色,品质特征也有一定差异。总的说来,如今,人们仍习惯于按地域划分西湖龙井茶的品质风格,就是耳熟能详的“狮”、“龙”、“云”、“虎”、“梅”。

  产于狮峰山及其周围地区,包括四周的狮峰山、龙井村、棋盘山、上天竺等地所产的龙井茶为“狮”字号西湖龙井,特别是狮峰山所产的龙井茶,品质最佳。因为其天时地利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狮峰龙井茶色泽绿中透黄,显嫩黄绿色,冲泡后香气清幽持久,滋味甘醇鲜厚,是西湖龙井茶中的佼佼者;产于龙井山一带,包括翁家山、杨梅岭、满觉垅、白鹤峰等地所产的龙井茶为“龙”字号西湖龙井。这一龙井茶生产区域,与“狮”字号西湖龙井茶生产区域接近。其地所产的龙井茶,自然品质佳,特别是白鹤峰所产的西湖龙井茶,天然品质可与狮峰山所产的西湖龙井茶媲美,为西湖龙井茶消费者称道;产于梅家坞一带的龙井茶为“梅”字号西湖龙井。梅家坞是龙井茶的主产地,产量约占全部龙井茶的三分之一左右。“梅”字号西湖龙井茶,做工最为讲究,炒制而成的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直秀丽,色泽绿中显翠,滋味鲜醇爽口,为消费者赞叹不已,受入喜爱;产于云栖、五云山、瑯珰岭西一带的龙井茶为“云”字号西湖龙井;虎跑、四眼井、赤山埠、三台山等地所产的龙井茶为“虎”字号西湖龙井。其地所产的西湖龙井茶,除了有西湖龙井茶的一般特性外,最显著的特点是,芽叶肥壮,芽锋显露。

  随着杭州旅游的发展壮大,西湖龙井茶的生产也随之发展,现今的西湖龙井茶产区又有一定扩大,产地包括杭州市的整个西湖风景名胜管理区和西湖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愿意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休憩,那么躲进西湖吧,那里“西湖之西开龙井……”。


江南游报 一杯清茶 00005 2016-04-07 江南游报2016-04-0700004;江南游报2016-04-0700007;江南游报2016-04-0700001;江南游报2016-04-0700009 2 2016年04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