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行天下·名家谈
《羊毛剪子咔嚓响》
■ 李烈钧
《羊毛剪子咔嚓响》,澳大利亚牧场剪羊毛的民歌,曾被收入《外国名歌200首》,活泼轻快,多次听过,也唱过。到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库伦滨动物保护区,抱了一回憨憨的考拉,之后便去看真正的剪羊毛。
澳大利亚又称“骑在羊背上的国家”:7万多个牧场,1亿多只羊,每只羊平均年产羊毛4.48公斤。澳洲羊毛统称“澳毛”,从182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首次拍卖会至今,国际市场澳毛的声誉经久不衰。库伦滨动物保护区面积27公顷,绿茵覆盖,树林茂密,世界最大的澳洲本土动物和鸟类养育基地。
剪羊毛表演,作为旅游看家节目之一,吸引一批又一批观众。简朴的观众席,长条木凳半圆梯形铺展。大树掩映,粗放而实用的舞台,堪为雨林原生态。高大壮实的牧羊人,和牧羊犬一起,驱赶几头毛茸茸的绵羊走到台上,训练有素,整齐排列。主持人手持无线话筒致欢迎词,绘声绘色介绍羊明星的品种、特性。然后,留下一头羊,开始剪羊毛。
绵羊体型壮大,两只大羊角螺旋状弯曲。在剪毛工人手下,它温和驯服,习以为常,听凭摆布,神态可掬。意外的是,工人手里没有民歌中唱的大剪刀“咔嚓响”,而是一只电动“推子”,形状比理发店剃头那种大三四倍,“推”羊毛如同剪草,嗞——嗞——,成片卸下,干净利落。呵呵,这就把“羊毛剪子咔嚓响”彻底改革,推陈而出了新。导游说,时代不同了,过去用大剪刀,耗体力,效率低,现在电动剪刀,优秀剪手动作娴熟,比赛时,一天能剪200多只羊。
剪手微笑着操作,如同给宠物打理卫生,有既定的顺序:腹部,头部,脸部,腿部,背部……不到十分钟,绵羊毛发褪尽,全“裸”现身,仿佛脱胎换骨。“羊毛剪子咔嚓响”要改词啦!主持人自问自答:“它脱去了外衣,会感冒吗?不会!”全场笑声一片。
主持人、剪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互动。剪羊毛过程中,邀请游客上台操作。剪完后更热闹,请观众上台,两团羊毛塞进肩膀,弯起胳膊,秀肌肉显示力量。再给一位男士戴上一蓬羊毛,满头雪白,像欧洲法官的假发。还向一位女士献上一朵洁白的羊毛“小花”,又让一个小孩披上一件羊毛“大衣”……最后,台上的全体,在满场喝彩欢呼中拍一张绝对搞笑的“合家欢”。热情、夸张、滑稽、风趣,旅游节目的愉悦,衍生得淋漓尽致。
物种进化也有辩证法:剪羊毛,不仅是人类对羊的索取,也是产毛羊自身健康生存的需要。有一则趣味新闻:2015年9月2日,堪培拉北郊发现一只“胖”得走不动的羊,果断“解救”——剪毛工人一阵忙活,“胖羊”如释重负——竟然从这只羊身上剪下40.2公斤羊毛,足以编织30件羊毛衫!专家推测,这只羊至少5 年未剪毛,肯定是偷懒成功,躲避剪毛;它有望刷新世界纪录,成为全球单次剪羊毛最多的羊。
澳大利亚本来没有羊。这个全球最大的岛,当年第一头羊,是首批殖民者从英国带来,用来食用的。墨尔本的澳大利亚国家羊毛博物馆,有养羊业发展史介绍:1793年,约翰·麦克阿瑟从南非买了西班牙的美利奴羊来到澳大利亚。经过改良养殖,培育出适应澳大利亚气候的美利奴羊,毛质优异、卷曲松软、长度匀齐、洁白光亮、弹性柔顺,而且,防火防静电,隔热隔噪音,属毛织物上乘原料。麦克阿瑟因此被誉为“澳大利亚羊毛之父”。现在,澳大利亚80%的羊是美利奴羊,全世界50%以上的羊毛是美利奴羊毛。
澳大利亚人为此无比自豪。但是,澳毛大多用来出口赚外汇,他们自己没有太多享受澳毛的温馨。一个有趣的现象:羊毛的后期加工业不发达,澳毛产品乏善可陈;逛逛澳大利亚商场,羊毛衫、羊毛外衣、羊毛地毯等等日用制品,少有澳大利亚生产,而我们的“中国制造”却比比皆是。细细想想,也不奇怪:地广人稀,2300万人口,人均5只羊,即便人人用羊毛“全副武装”,市场也无法饱和。
这个现象,是否也要用经济学理论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