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文明旅游

文章导航

  导游名片:吴静飞,浙江省国际合作旅行社资深领队。多年的旅游一线工作,让她品味着人性的百般滋味,如今,尽管出团已不再是她的主要任务,而她却终究停不下脚步,“我喜欢心与心碰撞的感觉,更享受用脚步丈量人生的乐趣!”

  与精益求精的工业文明相印,日本人讲文明讲礼貌、彬彬有礼点头哈腰的形象似乎已是深入人心。以至于每每提及关乎旅游文明的字眼,人们就爱拿日本人作参照。相较我们国人那一身似是与生俱来的浮躁相比,日本人似乎总能呈现出觉悟和素养的一面。于是,一个个本是个人范畴内的不文明言行,在叫人自惭形秽的同时,常常被冠上了“国民性”这一顶大帽。

  别拿“国民性”说事

  ■ 记者 贾 露

  行动才是硬道理

  “记得一次我带一个泰国曼巴线的团,在芭堤雅坐快艇去月光岛的途中,按例会有一个停靠点供游客参与空中降落伞等游玩项目,团里一位阿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吴静飞提到的这位阿姨,是团里一位五十来岁的客人,“参加这类项目,一定要视自身身体情况而定,并认真熟记工作人员讲解的动作要领,这是我一开始就会跟客人反复强调的。”可事实上,这位阿姨始终没有在意领队的告诫,最终因动作不规范而导致脚部受伤。“虽然只是擦破了点皮,我们还是第一时间将她送回了酒店。而且之后的景点,也都是由我们的男同事一直背着她走完的,哪怕这样,这位阿姨还是始终颐指气使地指使着别人,甚至到了一个无节制的地步。” 如今说起这件事,吴静飞依然很是委屈。“如今中国人越来越有钱了,其中就有一小部分人因短时间内富足起来,而形成了一种自我意识爆棚的心态。”吴静飞觉得,这个别人群,该是一种急于标榜自我的心理造就的。“不能否认,目前我们国人的整体素质确实提升不少。但在‘中国游客’这个庞大群体里,总是难免会存在一小撮逆势而为的不文明因子的,就像一个团里一定有几个要求严苛的客人,但用‘国民性’来定义这极小部分人的表现,真没必要!”

  请用发展的眼光看文明

  “我曾听一位同事说起,早在80年代,日本人在海外旅行挥金如土,但极不尽如人意的礼仪表现却让那时候的报纸杂志上经常会有类似‘在海外景点做出荒唐行为的日本人’、‘给日本人的国际意识亮红灯’、‘没有礼貌的日本游客越来越多’等标题。”如此看来,这个当下各种文明典范的“标杆”,也曾沦为遭人摒弃的“劣根群体”。我们重翻日本30年前的过往,倒真不难发现,接受数次“被谢绝”洗礼的日本人在举国反思数年后,才学会世界通用礼仪,而这,也仅仅是这30年间的事。“我想,每个国家应该都会有这么一段历史吧。”吴静飞的一番话,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毕竟,没有一个国人愿意拿“劣根”来定义自己。“带团这些年我是深有体会,我们的国人确实比较爱扎堆、好喧哗,热衷斗富、喜欢攀比,但这充其量只能说是国民性的一种现象罢了,而这种现象有着我们国家深厚的文化基因,仅仅用一个素质问题来解释它,是不负责任的。”在吴静飞看来,我们的旅游文明,也定要经历一个同日本一样的磨合期。

  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进程、时间的推移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文明会不断变动和完善。文明本身就是一种让人颇有成就感的东西,一部分人一时没能找到,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都找不到。正如吴静飞说的,“谁又能断定几年后,我们国人不能成为世界文明的标杆呢?我们的文明旅游行动,无非比人家晚了几年而已。”


江南游报 文明旅游 00008 2016-04-07 江南游报2016-04-0700011;江南游报2016-04-0700012;江南游报2016-04-0700013;江南游报2016-04-0700014 2 2016年04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