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行天下·名家谈
46
葛岭春雨祭英魂
■ 李烈钧
潇潇春雨,娓娓西湖,穆穆青山。4月7日,丙申清明氛围犹浓,海内外陈氏宗亲600余人,列队西子湖畔葛岭山麓,隆重祭拜南宋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
陈文龙墓,在智果寺西侧,与静逸别墅毗邻。春雨淅沥,绿树苍翠,葛岭水雾迷蒙。墓地,青石围墙拱卫,坟头圆顶,青苔斑驳。墓前供桌,鲜花供果摆放齐整。墓碑描红“宋参知政事陈忠肃公墓”工整洒脱,左侧落款“茶陵谭延闿书”——当年民国主席、近代颜书大家谭延闿题。
这是民间自发、莆田市陈文龙纪念馆主办的祭拜。600多人,身穿绛红祭服,虔诚肃穆,站满了墓前明台、台下石阶和曲折甬道。他们来自福建、广东、浙江、江苏、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和大洋彼岸的美国。细雨绵绵密密,“龙”的传人,扶老携幼,长者年届耄耋,幼者蹒跚学步。千里万里,车船劳顿,挡不住浓浓宗亲之情,和对先人的缅怀崇敬。
寻根问祖,追根溯源。福建莆田陈氏的文化渊源可歌可泣。陈文龙与文天祥同时代,人生轨迹相似:家世、学识、气质、品格、儒将、名臣……史载:参知政事(丞相)陈文龙抗元,力尽被絷,随即绝食。元军多次诱降,陈文龙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昂指心胸:“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后押解经福州至临安(今杭州)。景炎二年(1277)4月24日抵杭州,囚于供奉岳飞的太学。当夜,文龙具香哭拜岳武穆像前,一恸而绝,慷慨殉国,终年45岁,骸葬于杭州葛岭南坡。讣闻于朝,诏赠太师,谥忠肃。《万历钱塘县志》甚至说:“葬之次日即生竹,竹俱有刺,人不能登,众谓忠义所感。”忠魂义魄散为卉木,草木悲情,乃至于斯!
闽粤风俗,祭拜如仪,收起雨伞,摘下帽子,一掬心香重叩首,风雨抚拭不染尘。祭文抑扬顿挫,回荡里西湖畔:“……满门忠烈,日月同光,道德风范,千古流芳……”辞情动容,春风化雨,濡湿了主祭的紫袍、陪祭的蓝袍和全体祭奠者的衣衫。墓后侧墙外,修篁摇曳生姿,青青翠竹,还带刺吗?春雨浸润葛岭,春风吹拂竹林,飒飒然,莹莹然……心香一瓣,莫不是陈文龙激励后裔,九泉含笑传递的信息?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民族英雄林则徐景仰陈文龙,惺惺相惜,祭祀撰联,称颂陈文龙与文天祥“隆名并峙”,“一代忠贞垂史册”。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在家乡重修尚书庙,题门额“尚书祖庙”,撰联赞许陈文龙凛然大义。陈文龙的民族气节、爱国精神,深深感动历代后人,被海峡两岸奉祀为海上保护神,更成为海内外华人文化绵延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之一。
和祭拜的朋友们握手话别,他们抹一把脸上的雨水,微笑中洋溢欣慰和如愿。福建省认定陈文龙为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浙江省建有陈文龙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他们感谢西湖风景区岳庙管理处,热情、高效、周到地帮助安排祭拜活动。葛岭山麓一抔土,如此庞大的祭拜团队,还是头一回。
青山有幸埋忠骨,今人重识陈忠肃。西湖的美,湖光山色之外,兼具自然之美、伦理之美和人文之美。栖霞岭的岳飞,三台山的于谦,九耀山的张苍水,孤山的秋瑾,以及葛岭的陈文龙……加上苏东坡、白居易,到“梁祝”、《水浒》、《白蛇传》乃至《书剑恩仇记》等等不胜枚举的遗存、传说和印记,民族的风骨,文化的内涵,精神的传承,极大地充实、丰满和扩展了西湖之美。历史厚重的积淀,是西湖的灵魂。这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更是凝聚人心的社会和文化资源。
缅怀先贤,是一种道德;崇尚英雄,是一种情结。曾经,郁达夫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如今,习近平主席铿锵有力宣告:“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祭拜团的宗亲们为之欢欣鼓舞,充满期待——明年,陈文龙罹难740周年,还要组团来祭拜;届时,被棚户堵塞的墓道,能不能整修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