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
更有青衣迥不群
![]() |
![]() |
![]() |
历史上的今天 1976年4月19日,“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逝世。尚小云(1900年1月7日一1976年4月19日),现代中国京剧代表人物之一,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在其近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
尚小云
更有青衣迥不群
最初是在章诒和的《伶人往事》中读到尚小云,那个时代的伶人身怀绝技,头顶星辰,去践履粉墨一生的意义和使命。他是“四大名旦”中舞台功夫最好的;他一生毁加办学,先后七次卖掉自己的大宅院,只是为了培养京剧人才;他一生酷爱收藏,但是他却把自己在当时就价值亿元的一些精品的古玩字画,无偿的捐献给了国家……他的命运和时代交织在一起,演出了一幕时代的悲歌。
尚小云,原名德泉,又名绮霞,1900年1月9日出生于北京安定门内法通寺草厂大院,祖籍河北南宫县。
尚德泉5岁读私塾,后因父亲病故,家境困难,乃于7岁时入“三乐社”京剧科班,学武生,艺名“三锡”,曾演《鄚州庙》黄天霸一角,因身体软弱,改学旦角,执教老师见尚脸型颇似京剧名旦孙怡云,遂改艺名为“小云”。旧科班实行“打戏”(即老师用戒方打学生)。尚小云虽然聪明、肯学,但赶上教他的老师是性情暴躁的唐竹亭,所以没少挨打。有一次尚跟着唐学《落花园》的唱腔,有一句唱腔尚小云唱了几遍都没唱准,唐竹亭十分恼火,从椅子上跳起来,边骂边用戒方照尚小云腹部用力一捅,戒方刺入腹部,随着唐拔出戒方,尚的直肠被带出,血流如注,尚小云昏倒在地。学生们急忙把他抬往医院治疗,医好伤口,尚却留下终生打嗝的后遗症。尚小云先后师从唐竹亭、孙怡云、张芷荃、戴韵芳等,学习青衣、刀马旦,又得到著名青衣演员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的指教,表演技艺进步很快。
1912年春,尚小云在北京主演《别宫祭江》等戏,声誉鹊起;次年他与赵桐栅(艺名芙蓉草)、荀慧生(艺名白牡丹),被称为“正乐三杰”。1914年8月,在北京《国华日报》为京剧界举办的童伶竞选活动中,尚小云被选为“童伶大王”。尚小云于16岁出科前后与孙菊仙合演《战蒲关》、《三娘教子》、《审头刺汤》,1916年10月与龚云甫合演《母女会》,1917年冬与杨小楼合演《长坂坡》、《湘江会》,1919年春与王瑶卿等合演《乾坤福寿镜》,均获好评。
在演唱风格上,尚小云在学习陈德霖古朴刚劲的青衣唱法的基础上,得孙怡云、王瑶卿的指点,结合自身嗓音特点和戏路,逐步形成行腔高亢、吐字清晰、立音充沛、刚柔相济的特点,吐字亦学习王瑶卿的爽朗明快。王瑶卿见尚小云武功底子扎实,又为尚整理排演了《昭君出塞》一剧。由于尚小云谦虚好学,博采众长,其代表剧目《失子惊疯》、《出塞》、《十三妹》、《玉堂春》、《秦良玉》、《梁红玉》等,深受观众喜爱。民初的京剧评论家方宾,在《十日戏剧》杂志发表《阁炉话小云》一文,评价尚小云的表演技艺:嗓音“刚而圆,炼而亮,似钢之音而浑厚,似石之音而高亢,盖庄重贞烈静雅大方之音也”,唱功“不敢巧,无花腔”,念白“字斟句酌,吐字似有千钧之重,而不失自然之韵”,身段动作“虽嫌稍快,但因其神意浑厚而不觉其轻巧伶俐之病”,台风庄重,精神奕奕,是“青衣正宗,音乐戏剧之能潜移默化人之性灵也”。
十年内乱开始后,尚小云不能幸免地被“造反派”以“封资修黑尖子”、“旧戏霸”等罪名,关入“牛棚”。由于他倍受摧残,肾病日渐严重,遂于1975年底进京治疗。
1976年4月19日3时,尚小云的心脏停止跳动,中华民族艺坛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星陨落了。临终前,他长叹“惜天不假年,遗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