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伍迪·艾伦的恋爱城市
伍迪·艾伦在《曼哈顿》这部可能是对这个城市最光荣化的致敬中,以开场白透露了玄机:“第一章。他对曼哈顿过分浪漫化,就正如他对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他为着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交通兴奋莫名。对他而言,纽约代表着漂亮女人以及看起来洞悉每个街头转角一切事情的机灵鬼……纽约是一个当代文化堕落的比喻。
纽约的街道,确是street smart者的天堂,诗人的灵感,混乱而繁忙,却自有一套规律,城市像交响曲一样按自己的节拍起舞。伍迪·艾伦1979年的这部黑白片子,在那今天看来已成经典的开场蒙太奇中,准确捕捉了这大都会的感性与饥饿:街头的小档、眉烟的地下管道、闪烁的霓虹、匆忙的人流、纽约式的diner。纽约人在路边摊,在杂货店,在菜市场走动,犹如起舞——伴以背景音乐George Gershwin的《Rhapsod Yin Blue》。长久以来,人们已经把它变为纽约的城市主题曲,你可以感受到一个人是如何跟他至爱的城市谈恋爱。
这种街头小店随处约会到处吃的作风,将它放进电影里,在美式生活中其实并不多见。没有其他美国城市比纽约更需要在街头觅食,也没有城市需像纽约那样吃得那么快。当然,更没有美国城市像纽约一样,有那么多选择。口水太多的知识分子习惯在餐桌上侃侃而谈,不顾日夜节奏的创作人肚子饿起来就去廉价的唐餐馆打个包。没有一个美国城市比纽约更需要24小时进食。
当然,那也极为配合老头那老派风格。今天,你从专门见证名人行迹的网站中,看得最多的街头snap,就是他戴着渔夫帽在uptown走动的图片,以至风雨不改,每周一晚上在Carlyle Hotel中玩他的单簧管的影像(他一生中其中一样最酷的事,当然就是为了不影响这定期演出,而不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去拿他的小金人)。所以时至今日,若想确保能在纽约见这导演一面,最大机会还是选个星期一晚来到这酒店的Cafe Carlyle看演出。
有两间比较有名又容易找到的casualdining餐厅是伍迪·艾伦较常光顾的,也不例外地出现于他的电影中。两者都位处著名地标旁边,所以也就特别方便去往朝圣。《百老汇丹尼玫瑰》中出现过的Carneg Delicatessen,就在有名的演出大礼堂Carnegie Hall对面,也是看演出前后或是纽约娱乐事业人等爱去的地点。多年来景色不变,全无难度就把人带回去《安妮·霍尔》里结局的一幕,真是让人看到心酸又解脱,那应该是电影史上最愉快又戚然的分手后重遇戏。
这些就是纽约赖以伟大的原因。饱经风浪的镇定,事过境迁的谈笑。离离合合在美术馆与餐厅食肆中进行。有时极度憎恨,之后又无比留恋,对爱与死心存敬畏而不忘嘲讽。至于有关于食物,伍迪·艾伦说过最冷的一句是:“为何男人会寻找食物?因为食物之外,常会附带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