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圈子和草头是对灵魂伴侣
作者:李舒
杜月笙曾感慨人生有三婉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若问这位昔日上海滩大佬什么最好吃?答案恐怕就是草头圈子。
某日饭局,大家谈及圈子文化,呜呼哀哉一通,我向来只管“闷声大发财”埋首吃饭,忽然有人推我,大脑在那个瞬间停止转动,我想也不想回答:“圈子?不是配草头的吗?”
不太跟人饭局前,我对于“圈子”的看法,就是这么单一。
小时候学戏,并不算太情愿。小孩家懂什么“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说戏也是东耳朵进西耳朵出的。唯一期待的是吊完嗓子,可以由先生带着去吃饭。常去的都是老字号,诸如德兴馆一类。我不喜欢老馆子,桌上总腻着一层油,有时会拿到有缺口的盘子,服务员讲话都不耐烦,更何况都是大嗓门的老阿姨。可是,人小志气短,想吃好吃的,要听话。
朦胧灯光下,老头讲梅兰芳讲余叔岩,我坐着听,昏昏入睡。
忽然一阵异香,是带着朦胧肉欲感的那种,灯光下,深翠色的草头堆上,圈子颤颤巍巍,像一朵朵丰腴重瓣的花朵,泛着油光,一闪闪的。
“小孩子吃不吃?”“吃。”
一开始也有些迟疑,桌上的这盘食物,似乎不是削、孩吃的。到底夹子—筷子,圈子的油脂包裹着草头,笑容几乎在入口一瞬间,便绽放开了。
“这个好吃,这个老头子最喜欢吃这口”。
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个“老头子”指的是杜月笙。爱吃猪下水的川沙人,即使成了“上海王”,脾气还是不改。圈子不是大肠,而是直肠。草头圈子最早的名字便是“炒直肠”。究竟是粗鄙不堪的,因为直肠乃是靠近肛门那段的,不能细想。用大肠制作这道菜,弯弯曲曲,烧不成圈,味道也没有那么醇厚甜糯。要是那时候我便知道草头圈子的由来,估计不会成为其拥趸的吧!
圈子和草头,像是—对灵魂伴侣。单吃圈子,容易发腻;单吃草头,又觉得不够爽快,我们家用豆苗和菜心替代过草头,忽然便成子—对怨偶,怎么也不好吃。其实草头并不名贵,江南江北,田头俯首可见,上海人叫“草头’,镇江扬中叫“秧草”,更有叫“金花菜”的,其实学名是“苜蓿”。老头说,草头原本是饲料,用来喂猪,第一个开始吃草头的人是谁呢?这真是个千古之谜。
昏黄灯光下,老头就着草头圈子喝酒,说他的“老头子”的故事;我就着草头圈子吃饭,疑惑而满足于这奇特的味道,时不时含混“嗯”几声。老和少,其实各怀心事,看起来倒是其乐融融。很多年之后,我北漂到北京,也是冬日,朋友请我吃上海私房菜,厨师端了“草头圈子”出来,圈子已经换成是孱弱的大肠,草头也明显是没有择过的,老得咬不动。倒是旁边的唱机里,放着余叔岩唱的《鱼肠剑》:“一事无成两鬓斑”。一瞬间,想起前尘往事,忽然被草头里浓厚的白酒味呛了,抬起头,泪光盈盈。
【草头圈子】
产地:上海
接受度:★★★
tips:不少年轻人都认为好吃到“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