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G20·读杭州

文章导航

  这边,摇着蒲扇啜茶的,那厢打着被子晒太阳的,还有炒着茶青、家长里短吆喝的,在日头里温暖了岁月。

  这便是龙井村。在介绍中,常这样说:龙井村的四周,峰峦秀美,云雾缭绕,是著名的龙井产茶区。

  由此,这个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村子,即便是土生土长,居在城里的杭州人,常来的也不是很多。只有每年的清明前后,整个村子都沁着茶香,所有的人都会为茶而忙。

  妇孺老少纷纷去茶林采茶,将采摘好的新叶杀青、揉拧、干燥,茶农会忙着炒茶,制成上好的新茶。络绎不绝的茶商茶客纷至沓来,人头攒动,因为西湖龙井实在太好,名声太大,竟成了村子中比春节还热闹的事儿。

  不过,若是往日里,只有有心的茶客或是旅人,才会走进龙井村。

  没错,这里,最是适合在一个散淡的午后或者黄昏,以闲适的心情慢慢踱步于此,做一回慢旅人。顺着青石板的小道一直往里走,寻个农舍,门前坐下,都能讨一杯农家主人亲自泡的茶,看那陶壶,沿杯口的切线方向往装着龙井茶叶的玻璃杯里一倾,倒进杯中的山泉水携着碧绿的茶叶飞快地旋转起来,飘出的白色气雾中夹着清香。再聊上一聊,乾隆和龙井的故事……

  其实,乾隆当年上龙井村走的是问茶古道,在龙井山脚龙井路边有一条石板路往里延伸,平日里这里更加的幽静。

  斑驳的小石桥,潺潺的流水,周遭是数百年粗壮的树木掩映在山间,白墙、青瓦、天地一片中国的水墨色泽,有着不动声色的朴素。还有那恬淡与祥和。跟外面朝着灵隐寺浩浩荡荡的人流车流,吵杂和繁忙对比,好像一脚踏进了天堂。这里是龙井八景,当年乾隆四次走过这里,历次皆题咏八景,而这八景处处都是典故,比如八景之一过溪亭,北宋高僧辩才自天竺退居龙井寺,寺前有条名为虎溪的水流,虎溪上的小桥为“归隐”,意为辩才已经归隐山间。一日,苏东坡来访,辩才与他一见如故,二人秉烛夜谈。次日辩才送客下山,两人边走边谈,辩才竟忘记自己订下的“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的清规,送东坡过了虎溪。因改桥名为“过溪”。后人作亭岭上,称“过溪亭”,亦称“二老亭”。

  我是过客,却也想在茶园深处,寻得隐居的地方。效着那隐士高歌,“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啜上一口龙井,香醇而清甜。

  按老茶农的说法,茶是有灵性的,在水中时,茶叶的每一个毛孔都是张开的,释放出的是它生长所在的那片山水和人文景观,品饮落肚自然生出无尽回味,唇齿留香。

  是呵,在青山绿水环抱下,四季就浓缩在这样的一杯茶里。而这一切,都让我想起那个暑日的午后,走村访舍的苏东坡,在一户村舍前坐下,留下的那阙《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江南游报 G20·读杭州 00003 2016-05-19 江南游报2016-05-1900011;江南游报2016-05-1900008;江南游报2016-05-1900013;江南游报2016-05-1900004;江南游报2016-05-1900009;江南游报2016-05-1900010 2 2016年05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