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深度

“精神家园”+“文化传承”
文化礼堂与产业融合,激活一池春水

  “精神家园”+“文化传承”

  文化礼堂与产业融合,激活一池春水

  ■ 记者 程 露/文 余敏刚/摄

  近年来,国务院密集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发展“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那么,乡村旅游应该加什么?

  农民的精神家园与乡村旅游如何重构?这成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多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乡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词。

  一处“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的文化礼堂遍地开花,吸引着当地的百姓前往寻找精神的寄托。文化礼堂不一定是村里最好最靓的房子,但一定是村里最具人气的地方。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老校舍、大会堂、文化活动中心,对原有公共建筑合理改造利用,让闲置资源发挥作用,通过乡土文化能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等文化骨干队伍,释放出一大批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将文明之风吹进农民心田,垒造起传播先进文化的殿堂。

  据了解,浙江省对“传承文化,打造精神文明家园”尤为重视,组织专家、学者研究试点建设,旨对文化礼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在刚刚过去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会上公布,到2020年浙江省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万座,覆盖80%的农村人口,农村文化礼堂经过了为期3年的建设成长期,已进入到“十三五”的持续发展期。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在会上强调,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高度重视,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经成为浙江省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十三五”时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实现更高水平的文化小康,大力推动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使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可持续发展,常态化运行。

  在浙江,位于杭州西南面的富阳,就将农村文化礼堂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到了极致。当地善于发动各方力量,通过“政府给力、坊间助力、村级发力”,不仅初步破解了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资金难题,有效减轻了政府部门工作压力,还增强了礼堂活力,营造了礼堂文化,推动了工作进展。由此,百姓乐了,人心热了。5月6日,富阳新桐乡人们从文化娱乐中得到实惠,获得快感,从而触动思想,反哺故土,推动了“和美乡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教育。既使农村文化礼堂“有堂做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保障机制等到了进一步健全,也使文化礼堂和礼堂文化获得双丰收。

  嫁接后的文化传承

  在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数十年居全国之首、在2012年达到近1.5万元的富裕省份,从2013年起,开始整治农村的“精神荒漠”,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开始在全省铺开,将“礼堂”和“文化”相嫁接,在新时期提出建设文化礼堂的构想。

  恰如一阵春风来,短短几年,全省已有数千家文化礼堂星罗棋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富阳为例,2013年,富阳就荣获了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成为省内首批12个典型代表之一。至今,全区已建成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132处,开展重点礼仪、民俗、村晚、文化走亲等特色文化活动2700余场次,受众近30万人次。农村文化礼堂的落地开花和持续闹猛,与富阳一贯倡导的“大家的礼堂大家建,大家的礼堂大家管,大家的礼堂大家用”的思路是分不开的。自农村文化礼堂开局之年至今,富阳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通过政府统筹、民间捐赠、提高自我造血功能等途径,有效保证文化礼堂建设资金来源和持续运转,使得农村文化礼堂时刻焕发无限生机。

  据悉,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各地文化礼堂建设的鼎力支持。有关部门专门编制了《文化礼堂操作手册》,用“文化读本”对文化礼仪等作了规范指南,派送文化礼堂工作指导员近2000人。


江南游报 深度 00004 “精神家园”+“文化传承”
文化礼堂与产业融合,激活一池春水
2016-05-19 江南游报2016-05-1900003;江南游报2016-05-1900006;江南游报2016-05-1900007;江南游报2016-05-1900012;江南游报2016-05-1900008;江南游报2016-05-1900009 2 2016年05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