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花胶汤中的家和爱

  花胶,其实就是鱼肚的干制品,富胶质,故名花胶。中国人从鱼腹中剖摘鱼肚食用;可追溯至1600多年前,《齐民要术》里称之为“鱁鮧”。

  广东人爱屹,他们总是能从山珍海味中找到值得一吃的理由——例如进补。花胶,即是晒干的鱼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广肚”的鳘鱼肚,公鳘鱼肚肉身肥厚,色泽金黄,富含胶原蛋白,为滋补海味中的一绝。

  猫爹就是从广州一德西,这条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海味街中寻找上好的花胶的。尽管“一路是污渍斑驳的石墙骑楼,但岁月从不曾使它像大多数老城区一样拆迁式微。”还没拐进街角,作为内陆人的猫爹便被迎面扑来的浓烈海货味一灌顶,在骑楼下穿行,腥、咸、鲜味混杂。天还没大亮,一德西的鱼佬虾佬们便拉开了生意的序幕,板车晃荡的声音、店铺铁帘拉起的声音、麻袋从货车上抛落地面的声音,暗示着海味在广东的地位。在许多当地的店门口一站,便看到里内外几层堆满了玻璃罐、大麻袋以及锦盒,伙计就坐在这满满当当的干虾、虾米、花菇、蚝豉、发菜、元贝、咸鱼、鲍鱼、鱼翅堆成的小山中。

  要想寻得好花胶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被列为“鲍参翅肚”四大海味之一的花胶并不是平民百姓的寻常食品。普通的花胶瘦小干瘪,制作不良者色泽暗淡不均,只能充当餐桌上的配角以解馋用。上等的花胶则被奉为宝贝,迷信者坚信花胶像酒,年代越久,品质越好。稍有历史的店家,有的会将花胶作为镇店宝之一,封存起来,放在最高的架子上,以防受潮。但凡平凡人家要揭开尘封已久的盖子,从玻璃罐中,请出这厚重的宝贝,按照老人家的话来说,必是有天大的喜事发生。

  在杭州做煲物20年的猫爹唯一一次见过的公广肚是他小时候在家里,广东亲戚老舅公所带来,几条干硬金黄的花胶被一个透明硬塑料袋包裹着塞在冰箱角落里,母亲说;那是她舅舅(也就是老舅公)留给他的。上次开封时还是早已成为大叔的猫爹出生,下次开封,可能是她的孙媳妇生孩子的时候了。

  在广东,妇女生产或人们大病手术后,常用花胶煲汤滋补。将花胶用冷水汲温水交替泡几次,每次泡上十多小时直至泡软,配以乌鸡和红枣,用广东人特有的老火汤制法慢熬,让胶质融入汤中,同时要不断搅拌以防胶质糊在煲底,就这样先用几天准备,再播续几个小时的功夫后,便是一碗上好的汤。

  在“鲍参翅肚”中;花胶最不以口感吸引人,它并不以烹调技巧来招徕食客,而是在每个人心里有着家人和爱人,因此静下心、耐着性子为对方反复劳作,炮制,将温柔顺注在一碗花胶汤中,以飨对方,也成全自己。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1 2016-05-19 江南游报2016-05-1900002;江南游报2016-05-1900004;江南游报2016-05-1900005;江南游报2016-05-1900008 2 2016年05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