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拒斥浮名
■ 俞剑明
1923年4月初,北洋政府公布一批勋位,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榜上有名。
4月8日出版的《努力周报》,于头版头条醒目地刊发了《胡适启事》:“4月5日的《益世报》上登出新发布的一大批勋章,内有‘胡适给予三等嘉禾章’一项,我是根本反对勋章勋位的;如果这个胡适是我,还是请政府收了回去罢。”
胡适拒绝这荣誉,主要是他“根本反对勋章勋位”,如接受,则与内心的坚守相悖,会让自己蒙羞并为人不齿。
李敖与胡适多有交往。出版于1962年元旦的《文星》杂志,刊发了李敖的《播种者胡适》一文,充分肯定胡适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当时也在台湾的胡适,觉得文章有些问题,特地给李敖写了一封信。信中云:“……我觉得那篇文字有不少的毛病,应该有人给你指点出来,很可能的,在台湾就没有人给你指点出来。所以我不能不自己担任这种不受欢迎的工作了。第一,我要指出此文有不少不够正确的事实。如说我在纽约‘以望七之年,亲自买菜做饭煮茶叶蛋吃’其实我就不会‘买菜做饭’。如说我‘退回政府送的六万美金宣传费’,其实政府就从来没有送我六万美金宣传费的事。又如说‘他怀念周作人,不止一次到监狱看他’,我曾帮过他的家用的小忙,但不曾到监狱去看过他。”
李敖的文章发表于1962年1月1日,胡适的信是2月份写的,信中只谈了第一个问题,剩下的问题还来不及谈,便于当月逝世了。李敖也多年之后才从胡适一本藏书中看到此信,虽是残稿,却不难见到胡适的为人。
由胡适的信稿,联想到他的名片。
胡适有三十二个博士头衔,还有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官帽,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领袖等定评,如果都印在名片上,正反两面也印不完。他却名片上只印了两个字:学者。“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他心目中,其他都是虚的,唯有学者最重要。
名片虽小,却可以洞见一个人的心胸、识见、境界;方寸天地,一个人的狭隘、浅薄、虚荣也可一览无余。
胡适不是一个不在乎名誉的人,相反,他一生珍惜羽毛,特别爱面子,他给别人的信都要誉抄一份留下了;其日记也明显可以看出是为了日后发表。但公道地说,胡适所好之名都是来路正当的,对于那些来历不明、言过其实的虚名,他一直非常拒斥。这大概就是所谓“君子好名,取之有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