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如刀罗隐诗
■ 俞剑明
提起晚唐诗人罗隐,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二是诗才虽高而相貌奇丑。据说某位名流之女,读了他的诗很是倾慕,想嫁给他,然而见了他的尊容之后,大失所望,甚至从此连他的诗也不再读了。
另外,罗隐的狂傲也是出了名的。《五代史补》说罗隐之所以屡试不第,是因为他的狂傲被公卿大臣集体厌恶。至于罗隐落第的次数,有点说是6次,有的说是10次,版本不一,总之很多。
尽管当不了官,但罗隐的名气还是很大的,比名气更大的,是他的口气。有一次他去见魏博节度使罗绍威,见面前先写信给罗,称之为“侄”。罗的手下非常生气,跟他说:“罗隐一介布衣,竟敢称大人为侄?”但罗大人倒不介意,亲自到城郊迎接这位“叔父”,见面就拜,罗隐毫不客气,坦然受之。临别时,罗大人还赠送罗隐“百万钱”。
对于罗隐的诗,我们并不陌生,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再如“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从诗艺的角度看,不免有“合掌”之嫌,即一联内的两句意思雷同。不过瑕不掩瑜,因为道出了世间的无奈,所以传诵至今。
当然,还少不了《赠妓云英》:“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诗里提到“掌上身”,是说十多年后与云英重逢,她的姿色却依然保持得很好,可即便如此,仍没能嫁出去;而自己也没在科举上获得功名,可能你我都是不如人罢。诗虽小,感慨却不小。“可能”二字是反语,更是一声叹息。罗隐其实并不认为自己不如人,至于为何没有功名,那首《黄河》可视作他的解答。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阿胶有澄清浊水的作用,罗隐却说不要把阿胶倒入黄河中,这是徒劳的。为何徒劳?“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黄河能直通天上,是因为它“曲”;河水在源头处,就已经浑浊不堪了。这两句表面说黄河,其实在暗指朝廷龌龊,平民无可奈何。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向功臣们发誓:除非等到黄河像衣带那般小,你们的爵位才可能失去——黄河当然不会变得像衣带那么小,既得利益集团也就不必担心不能把控社会资源了。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传说黄河500年一清,“河清”比喻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罗隐干脆说,三千年后都不必劳驾黄河来报太平,因为河水永远不会变清。
这首诗句句在写黄河,却句句如刀,刺向当时的政治环境。罗隐科举失意,未必全是政治的原因——敢于傲视权贵的书生,大概在哪个朝代都难以得志,然而这恰恰体现了士人的可贵。诗不是史,罗隐此作不能等同于晚唐的政治现实,然而狂者痛笔,尤其是衰乱之世的这种激响,最可警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里,都极具倾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