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通知书”不只是形式
“手写通知书”不只是形式
■ 俞剑明
这些年,各高校对新生录取通知书大拼创意,俨然成为一场PK秀。如今年北京语言大学的通知书专门增加封套,印有学校招生吉祥物“宝贝鱼”和国子监建筑图像,寓意学子鲤鱼跳龙门;北京林业大学主打清新文艺范儿,封套以录取的“录”字做框架变形,模拟园林中的山径,水路贯穿整个版面,以校训“知山知水,树木树人”中的“山、水、木、人”为主要符号,并将花窗、拱桥等园林元素点缀其中;清华大学随录取书寄出的,还有校长致新生的一封信和特地准备的礼物《瓦尔登湖》。邱勇校长在信中说:“《瓦尔登湖》是一本使人安静的书。作者亨利·戴维·棱罗在向读者展示瓦尔登湖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
对陕西师范大学的本科新生来说,等待录取通知书又多了一份期待,因为“手写录取书”在该校已坚持了整整10年。手写的通知书,一笔一墨间夹杂着浓浓的感情,值得珍藏,甚至有该校毕业生表示,自己多年来“一直带在身边”。
与其他学校各有特色的通知书相比,手写通知书别有意蕴。“墨”守10年,殊为不易。今年由7名教授用五六天时间,完成了4500多份录取通知书的书写。而这些教授,平均年龄已超过75岁,其中还有3位80多岁的老教授。从视频上看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正襟危坐,满脸肃穆,一笔一画书写,不免陡然而生敬意,这敬意是献给耄耋老人的——泼墨处芝兰生香,挥笔时桃李成春,也是献给那蕴秀的笔端、酣畅的书法。
有网友质疑,在印刷和复制的时代,还需要劳烦这些老先生亲笔书写吗?即便需要体现通知书的特别和用心,难道不能用他们的手写版本,以节约时间和节省劳力?这样的疑问,在如今这个快餐时代实属正常。如同人们会质疑,在即时通讯时代,还需要用笔写信然后邮寄吗?在瞬间记录时代,还需要用胶卷捕捉然后冲洗吗?当科技进步和心态焦虑“完美”结合时,效率和效果成了人们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主要标准。
可是,对于个体而言,这份手写通知书的意义却非同寻常。因为是手写,而不是印刷,所以每份通知书都是独无仅有的一份,都可看作是学校给学生的特殊礼物;因为是手写,而不是印刷,所以情感的投入也不可比拟,这份书写可看成是一种寄托、一种厚望,也可看成是一种传承。正因为手写的缘故,接到通知书的学生会把它当成一生的纪念,而老先生们也乐于长期坚持下去,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手写的通知书,唤起学生对文化的敬畏。尽管计算机时代呼啸而来,不少人处于提笔忘字的尴尬。但越是时代转换,越是需要写一手好字,这是文化赓续,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倘若对传统文化不熟悉、不掌握,谈何文化?倘若不对本国历史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谈何自信?
那些老教授把手写通知书当成一种仪式,在这个仪式中有敬畏、有坚持、有担当。当他们把手写通知书看成是一种理念的传播和对学生厚爱的寄托时,会觉得这是一件崇高而伟大的事情。这种感觉未必能让所有人感同身受,但是却让老教授们找到了坚守下去的力量——世间许多事,原本就是因为执着、坚守而美丽的。
毫无疑问,手写通知书也是一种形式,但形式未必就是形式主义。如果人们把形式当成是一种精神的表达和传承,那么形式的结果就是仪式——一种可以让人感到崇高和感动的仪式。
“中华民族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中国字塑造了中国人,五千多年来,每个中国人的额头,都沐浴在中国字的光辉里。教授手写通知书给我们的启示,并非让我们去当“遗老遗少”,也并非让我们一味凭吊书法艺术,而是希望在重温传统文化时,如何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如何让包括书法在内的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在一个日趋快餐化、碎片化的年代,我们不缺少形式,缺少的是像陕西师范大学手写通知书那种把形式变成仪式的敬畏、忠诚和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