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文明旅游

流浪者大街

  礼行天下·名家谈

  流浪者大街

  ■ 李烈钧

  港口城市巴塞罗那,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伊比利亚半岛的门户。市中心拉布朗大街,近两公里长,林荫夹道,宽敞、整洁、多彩,各路流浪艺人在这里游艺表演,所以又称“流浪者大街”。

  作为商业区的步行街,书报亭、鲜花店、食品屋五彩缤纷,满目琳琅。附近,广场市场、宫殿古迹、剧院博物馆,目不暇接。街头女郎,各式服装和配饰别具风情。新潮时髦者,爆炸式发型赢得很高的回头率。总体感觉:这里主客不分,浑然融合;气氛浓烈,有如过节;秩序文明,少见恶浊。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卖艺卖物,百般花样,各种心智,好看又好玩。

  流浪艺人展示游艺表演,五花八门的“真人雕塑”,是演不完的活剧。一路前行,古意盎然:绅士淑女、王宫贵胄、历史名人、海盗武夫……切·格瓦拉、列侬、蜘蛛侠、剪刀手爱德华,甚至,还有大牌流浪者哥伦布,他从意大利来。真人雕塑多数静态,几近凝固,各种造型,难辨真伪。脚下,放着装钱的盒子盆子或帽子,游人给钱,“雕塑”便挤眉弄眼动一动,瞬间回复固态。

  少数动态,比如,拉大提琴的艺人演奏,身边聚着一群可爱的宠物猫眯。猫眯穿着衣服,脖子上挂着奶瓶。观众听着优雅的琴声,看着这“一大家子”的亲和样儿,忍俊不禁,纷纷解囊。艺人欠身致谢,而乐曲流畅不断。洁净、美观、文雅、礼貌,没有喧哗招徕,没有闹腾计较,没有地盘争端,翩翩然绅士风度,君子作派。

  也有耐不住寂寞而“复活”的静态真人雕塑。一尊埃及法老的金塑,基座上正襟危坐,瞑目入定,法相沉寂。作为街头一景,人们纷纷趋前,依徬作秀合影。法老修炼有成,端然不动。许久,似倏然惊醒,从基座上跳下,迅捷追赶,喊住一位金发女郎。那场景,犹如千年遇到一回意中人,着实有趣,游客驻足猎奇。

  法老彬彬有礼,女郎嬉笑可掬。估计,法老向女郎索要肖像拍摄费。殊不知,他开口就让人乐:“小姐,我能不能和您再合个影?”女郎当然明白用意,马上掏钱。法老收下钱,还作绅士状:“这倒不必了。”场景有趣,周围一片欢笑。

  导游说,在欧洲,流浪是艺人常见生活方式,而加泰罗尼亚把这个概念推到极致。不同国家、种族和语言的流浪艺人云集,行为艺术演绎得淋漓尽兴。拉布朗大街是流浪者的乐园,导游解释颇为幽默:饿了,走几步是欧洲最大的市场,1.5欧元买一大盒新鲜水果沙拉;渴了,加泰罗尼亚广场边是不歇的喷泉;往海边走,或许撞大运,和哥伦布一样,碰到伊莎贝女王的慷慨赞助。

  流浪者大街也有惊悚吓人和难以理解的行为艺术。比如,“海里的章鱼”,蠕动着缠游人的腿。再比如,精致的棺材,盖子打开了,里面躺一位男艺人,脸上画着浓重的泪滴,棺材上挂一幅硬纸,写几行西班牙文诗句,旁边坐着一位女艺人。更不可思议的是,西装革履的男子,左手拄手杖,右手按膝盖,笔挺坐在椅子上。可是,他脖颈上没有脑袋,“鲜血淋漓”——他的脑袋,大睁着眼,搁在身边的桌子上,血迹斑斑。那模样,绝对真切,给影视剧当道具肯定够格。可是,通衢闹市,大庭广众,弄这么一出,啥意思?先锋派恐怖派魔幻派唬人派?离奇古怪,学问不够,想不明白。

  拉布朗大街是巴塞罗那历史上第一条大街。拉布朗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河床”,最早罗马人到来时,这里是一条淤泥充塞的河道。16世纪始,修道院、大学等建筑开始建造,到19世纪成型。几百年发展,街道建筑多样,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大教堂、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各类建筑呈现多种风格。

  史前时代以来,西班牙一直受外来经济、思想和文化影响,中世纪时,这方土地多个国家并立,至15世纪始,建立单一国家。近代史上,西班牙是重要的文化发源地,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15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期,成为影响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使用的国家,数量仅次于英语。

  就流浪者大街而言,文化多元是好事,但凡事皆有度,失之于芜杂,则显得滥觞。


江南游报 文明旅游 00012 流浪者大街 2016-09-01 江南游报2016-09-0100002;江南游报2016-09-0100007;江南游报2016-09-0100006;江南游报2016-09-0100009 2 2016年09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