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米制品的小宇宙

  湖南人、广东人、云贵人乃至东南亚一带,均是爱吃粉出了名的,这从那些纷繁复杂的早餐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各种馅料的包子、酥软鲜香的烧卖、花样百出的稀饭……其中最“厉害”的当属湖南人,就算是吃包子、烧买也要就着米粉来吃。

  长沙街头最多的就是常德米粉店。真正的常德米粉确实好吃,还没等你落座,店里的小妹就会用一口“德语”(作者注:我们这里戏称常德话为“德语”)和你打招呼:“老板,七(吃)圆的七(吃)扁的。”声音脆生生的,让人感觉很熨帖。常德话属于西南方言,和湖南其他地方的方言不同,有点接近于云南、贵州那边的味道,软而脆,像极了他们的米粉,柔软而有韧性。

  汤要用猪骨头熬煮,骨头用的是那种腔骨,熬的时间要长,直到骨头里面的鲜味全部都融到汤里了才算大功告成。有了骨头汤打底,米粉的鲜美就算有了保证,再加上这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浇头锦上添花,想想,这样一碗米粉能不好吃么?

  吃这种重口味的米制品必须要“放得开”,你根本不要在乎吃相是否难看,趁着刚端上来的那股热乎劲,在热气升腾间赶紧一筷子下去,三下两下吃到口里,吃得放肆方能吃出其中的真味,然后呼噜呼噜将汤喝得一点不剩,这才叫真正吃得香吃得舒坦,那种绅士淑女的派头根本吃不出这种感觉。

  正襟危坐的做派只适合吃粤派米粉,粤派做法讲究清淡,清汤寡水的汤面孤零零地飘着那么几点香菜叶,别说肉片了,连油的影子都看不到,吹一口气下去,半天都溅不出一点油花,真可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特别适合刚谈恋爱的人,假模假样的装着斯文,因为两个人都还不知道互相的底细,所以想大口吃又不太好意思,只得很小心地挑起一根粉,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咀嚼。其实,这时吃东西倒在其次,连米粉什么味道估计当事人都不是很清楚,这时吃的是情调,吃的是氛围。

  潮汕街头路边摊上蒸笼里的各种粿,更是妙不可言:小巧的凹字形如灯盏般的咸水粿,加上一点点熬得奇香的菜脯(萝卜干),风味相当清雅;混着桑叶汁的颇籽粿,一口咬下去,草本的天然之气迅速占领口腔,米香又提供了恰到好处的甜度和口感,实在妙极;包着绿豆或芋泥的鼠壳粿,用平底锅煎得略焦,又脆又糯,和伯爵红茶是绝配……即便被改变了形态,各种食材又把它装扮得千面不同,可米永远能保持着自己中立温和的特性,不添一分,不减一寸,让强烈的味道们尽情张扬,又有回身立命之地。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07 2016-09-22 江南游报2016-09-2200009;江南游报2016-09-2200010;江南游报2016-09-2200011;江南游报2016-09-2200012 2 2016年09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