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G·20读杭州

文章导航

  在这里的时光有一些凝滞,以至于风都是缓的;在这里的市井有一些陈旧,以至于光都是泛黄的。

  穿过鼓楼,向南走过最后一段南宋御街,便到了太庙,这里没有景区的喧腾和繁华,是一片老旧的住宅区,路边的店铺里是一些日常的生活杂货。这些生活杂货铺里满满是生活的趣味。

  木匠铺在这里开了许多年,店里各种木桶一应俱全,还有一些剩料做的小物件,木匠平日里就坐在门口箍桶,来来往往的人都认识他,哪家生了孩子要洗澡盆,哪家想买个合尺寸的泡脚桶,走过的时候和他打声招呼,过些日子就可以来拿了。也有不知道要买啥的,没事陪着木匠在门口坐坐,看着哪样用着顺手,也就买走了。木匠不是本地人,平日里话不多,只是如果哪天他没开门,过往的人总会觉得少了什么,念叨一下:木匠这是哪去了?

  离木匠铺不远的地方是一家棉布店。这家店依旧保留着上世纪商店的风格,靠着墙是高高的货架,货架前是一圈的柜台,店中间堆着一些杂货。售货员总是站在里面,倚着柜台和来来往往的客人聊天,纯正的杭州话拉起家长,倒也是软软的像江南的时光。店里的棉织品是绝没有新潮的款式的,小孩的围兜、家居的棉裤、桌布、围裙……都是小时候见过的样式。周围的居民都喜欢来这里买,一样的样式,一样的对话,一样的人,好像时间也是一样的。

  再过来便是炒货店了。门口的大锅里常年翻炒着各类干果,香气弥漫,附近的孩子放学总牵着大人的手往这边走,非得买点什么才肯。

  拐角往里走,有一家很小很小的店,卖一些小食,一个老太太经常在门口坐着,夏天拿着一个大蒲扇,偶尔招呼一下过往的行人,大多时候,她手上还会做着活,拣菜、做拖鞋什么的,也有的时候,进屋了关上门就剩下一扇开着的窗,相熟的人自然也是知道她在屋里的,窗口喊一声,就买上东西走了。

  这早晨的路边经常摆着卖鱼的摊子,没有人看着,但是你如果在摊子前驻足了对门的屋里便会有人出来招呼你。来这里买鱼的大多也是附近的居民,要什么样的鱼和这里的店家说一声,第二天早上来拿就行。

  走过一家裁缝店,店家是一对外地来的夫妻,能做一些简单的款式和被单;走过一个农贸市场,总是熙熙攘攘;走过一家蚕丝店,很小的店面里可以定做各种蚕丝被;走过一个小学,是百年名校紫阳小学;走过一家街道医院,打预防针的小孩们吵吵闹闹……

  走的这一圈便是沿着太庙广场。

  广场上开阔的草地,上面有孩子们在放风筝,有老人们在石台上下棋,有大妈们在跳舞,有年轻人在学散打……一块仿太庙遗址的残墙立在中间,据说,1995年,这里原本要启动一个大项目,因为发现了南宋太庙的遗址,杭州市政府便花了八千万迁走了项目,建了如今的太庙广场。

  这里平日都是热闹的,偶尔下雨天过来便是另一种风景了,雨水冲刷走了市井的烟火,留下历史的沧桑。旁边,少儿疫苗科里传来一声声孩子哭闹的声音,紫阳小学里传来阵阵读书的声音,太庙农贸市场里传来声声吆喝的声音……新生的,陈旧的,清脆的,嘈杂的,映衬着空阔的广场,只有松柏轻摇,细雨迷蒙,残墙独立。这个时候,才会听见历史的回响。

  《咸淳临安志》载:南宋太庙的兴建,是赵构在浙东会稽改绍兴年号的第四年,也就是迁都临安(杭州)的第三年,在“守臣梁汝嘉”的主持下,一共造了“正殿七楹”。“七楹”就是以楹柱为计算单位,有七个正殿,分十三个室,供奉十三个列祖的“神主”牌位。

  从这以后,临安太庙的祭祀仪式,就隆重起来了。据《梦梁录》载:每一年的九月,皇上从北面的景灵宫祭祀后浩浩荡荡地回来,当日晚上,是要住在太庙的。

  元代时,太庙在战火中被毁,其后被民居湮没。“1995年5~9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发现了南宋太庙的东围墙、东门门址和大型夯土台基等重要建筑遗迹。面积约1000平米,尽管考古发掘尚未揭示太庙全貌,但已从中得见南宋太庙的规模和气势,以及营造工艺水平的高超。赵氏太庙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南宋就在城考古缺乏城市格局和代表性建筑这一空白。”(摘自《杭州市中山南路赵氏太庙遗址》)

  只是,终究,繁华过后,落地生根的是生活。


江南游报 G·20读杭州 00003 2016-09-22 江南游报2016-09-2200008;江南游报2016-09-2200004;江南游报2016-09-2200009;江南游报2016-09-2200011;江南游报2016-09-2200012 2 2016年09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