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拾零
(三六四)
■ 俞剑明
○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与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齐鲁之邦自清代嘉、道以来在古玺印的收藏、鉴赏领域臻至极盛。但这些散布广野、出土状况不甚明了的古印,在学术考辩时会给人不少困惑。而潍县高庆龄辑录的《齐鲁古印捃》,是最先以古玺印出土区域来分类的专谱,他在有意无意间为中国印谱史成就了一桩伟业。
○高庆龄,字叔余,号南郑,别署古雪书庄主人。山东潍县人。喜好金石达三十余年,尤嗜古玺印,每有所得,即“于炉香茗碗间,摩挲摹拓,参稽考校。”
○高庆龄志存高远,极力搜访古印,希冀藏品逾千后逐加诠释,钤拓成谱。然而事与愿违,晚清金石藏家对古玺印已趋之若鹜,收藏、征购进入白热化的状态。高庆龄历经数年仅获五百余钮。经其悉心甄别,又向同为藏印家的侄子高嘉钰商借一百五十余钮,于光绪七年(1881)辑成《齐鲁古印捃》四册,且仅拓十部。
○《齐鲁古印捃》不仅是首部地域性的古玺印印谱,它对山东地区战国至汉魏古印的印信制度、封邑、印风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它的学术价值还体现在潘祖荫、王懿荣、宋书升等不乏真知灼见的序跋之中。晚清金石界学术氛围之深入,可见一斑。
○高庆龄在印谱问世后不久便作古。至光绪十八年(1892),其外甥郭裕之将自藏的一千二百余钮古玺印,辑成《续齐鲁古印捃》十六册。
○郭裕之能在高氏身后不足十年的时间中,搜罗到较乃舅多近一倍的古印,实为时代赐予之机缘。随着陈介祺等大藏家的谢世,齐鲁古印收藏竞争趋缓,原先为陈氏奔走访古的精干人物高文瀚、赵允中所收获的古印,郭裕之得其大宗。
○郭裕之所藏汉魏诸印,不囿于山左一域,已羼入一些燕秦楚越之印。印谱冠入“续”者,实乃恪绍先志,意在对亡舅旧德之追怀和体例之延续,所存玺印则是迥别的。
○《续齐鲁古印捃》中,有一方被誉为“印苑鸿宝”的“易都邑聖徒昷之鉨”凸形巨作,为典型的齐国官玺。
○此印于光绪间出土于山东沂州(今临沂),即被潍县古董商孙海平以八十贯钱购得,后转售郭裕之,获利十倍。该玺尺寸之巨、形制之奇、印文之多,可谓世间罕有的奇珍绝品,也曾令陈介祺、吴大澂等金石收藏大家羡煞、嫉煞。
○这方郭氏的压卷之作,不久即被人仿制,字锈逼真,连慧眼如炬的吴大澂也一度被蒙蔽。而此真印,民国初散出,潍商持走南北,人皆疑为赝品,竟无人问津。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也为印坛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