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游记

文章导航

方山纪游

  中国游记名家走进温岭采风作品选登

  方山纪游

  ■ 简 梅

  很少有一座山,让我有一见如故之感,且归来想起,仿似依旧立于它浑然雄峙的屏障前;它的形态,宛若宽厚的城,给人归家的温暖;它的形象,又如智者,给人时光冲刷后依然鼎立的傲然。而它的丰饶岚翠,更让人久久遐思,难以释怀。

  纵观天下奇山,或高峻,或嶙峋,或兀立,或锐峭,而方山进入眼睑,与其它山势迥然不同的,却在它的——方方正正!

  我来方山,正立秋伊始。从山脚下拾级而上,人声阒然,细草翠润,林木窈然而深,但蝉虫似因了人的惊扰,而更加群躁。过百步之遥,只见一堵百米多高的巨障阻了去路,听说这就是著名的峭斗嶂,它就像一道天然的石屏风,徐徐展开。抬头仰望,碎光婆娑,细叶轻曳,远处的多宝塔耸立在悬崖边。此时,岩之硬朗与壮实,与塔之玲珑雅秀,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古人云:临门观山相而据其胜。走到这里,已然可知此山非同一般。果不其然,峭斗嶂半腰有一岩洞,即峭斗洞。门有一联:“峰回尘境隔,花落洞天幽”,为清何绍基所题。洞虽小却状奇,若田螺,洞体盘旋至尾部,仅2平方米,内有一池碧水。相传王羲之游览方山时曾来此避雨,见洞中潭水清冽,大喜,即挥墨写下了《游西郡记》,并在池中洗净笔砚,后人刻名“右军洗墨池”,以兹纪念。仰慕中,进洞深探,有些幽窈沉黑。果真有泉?我向小潭伸出手,清凉之水马上涤荡着手的每一寸肌肤,连忙置换另一边手,让文气与清气充盈周身;出洞后,我仔细地摩挲着不知经过多少光年而风化的流纹岩,它如无声的画,石体上横竖割裂与片片如鳞的转角,仿佛人类走过的漫长的路。

  山之盛,必有飞瀑,而梅雨瀑即位于附近。它从六十多米的悬崖上跳跃着,一路飘洒,如万斛银珠从山涧飞流而下,有时呈一条白练,尽显着柔情与飘逸。因为山势三面被峭壁包围,有时瀑布还会出现“飞瀑倒卷,梅雨升空”的奇观,聚风中,瀑布飞流倒卷,形成“危崖散梅雨,峭壁迎秋辉”的景致。大自然的造化如此完美地展现于此,使方山拥有了一种绝尘之美。

  山之灵秀必与人文的馥丽相辅相承,方岩书院,即是方山的文脉奇地。源于明代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祭酒的谢铎。谢铎为大溪桃夏人,生平博览经史,工诗。他一生三隐三晋,以“匡治天下风教”为己任,不畏权贵,忠孝廉正,祖上数代致力于书院的传经治教。他曾仕归山中,主持方岩书院,研究程朱理学,自成一体,又整理台州乡邦文献,理清台学源流,对浙中阳明学派产生深远影响。当地百姓数百年来一直敬重崇仰他的为官为学为人,有关他的故事与传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我在书院里徜徉,或流连于人文风流,或惊叹于风物陈迹,在列展中体悟着这方水土的朴素与铿锵。之后,在书室中坐定,清吟着一杯醇淡的云雾茶,想象着梅雨飞瀑如仙的飘舞,伴着鸟雀啾啾而掠过的天籁之音,远处的幽谷仿似传来谢铎忧国忧民的“国有不足,亦当别为节缩区处”的叮嘱,以及学子们萦绕于耳的读书声。顿时,书香与旷远的回声浑为一体。

  谢铎以“方山”为名号,一生敬山爱山。他与另二位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并称为“大溪三贤”。其一为宋代的王居安,号“方岩”,官右司谏,一生光明磊落,勇于直谏。他的笔下描写了辞官归乡时的情景——“八十归来,方岩下,几竿修竹。柴门外,沙铺软路,水流清玉。栽接新来桃与李,安排旧日松和菊。过小桥、作个看山楼,千峰绿。”另一贤为明朝兵部尚书赵大佑,他自号为“方崖”,为政雷厉风行,面对宠臣当道,从不抱着“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的避世。可他在仕途一帆风顺之时,突然辞官返乡了。从此留于方山,闲云野鹤。

  这使人不禁想起,人之风骨与气节,与这座大山有着怎样丝丝入扣的关系。你看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明白“方正如山”的做人准则,明白“山之坚毅,为人弥坚”的潜移默化。而这方纯净的民风净土,更让他们的眼睛与心灵,容不下一丝污浊。千百年来,他们的命运与名号就永远与方山连在一起,留下了人间清歌!

  出书院,攀崖而上,发现方山顶是典型的流纹岩平台地貌,因为自然风化,平台上形成了各种平缓的土丘、凹地以及浅浅的水潭,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火山平台。山顶时常云雾弥漫,人在顶上如置身九霄云外。若逢晴朗天气,居高远望,则温州、台州部分地区的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驰。方山顶又是观沧海、看日出的好地方。据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清晨,可在方山顶看到日月同辉的奇观,想那红日托天而出,海面闪金溢紫,光辉不断向外扩散,衍射到更远更广的天宇;而一弯细月,还挂在另一边,淡雅地等着自己隐落。那是一幅多么玄妙的景致。

  方山顶确如“空中花园”,景色殊异。俯瞰山下人家,原是洪荒郊野,如今延蔓成安居的人间烟火,点状错落的山岭,点缀着三、两村居,更显出几分桃源之境的怡然,栖居于此的人,推门见田,依山倚靠,鸡犬相闻,山泉潺绕。而顶上,则有另一番美妙的景致,拥有“上下天湖”、“瑶池”、“鹊桥”、“多宝佛塔”等著名的景点。特别是碧莹莹的水,衬着蓝幽幽的天,湖边有亭,人影、桥影、亭影相互映衬,美轮美奂。黄昏时,远眺地平线远端,夕阳衬着桔黄红晕,成轻纱般绵延,山脉融合,四野共溶,此情此景,让人卸下周身疲惫,彷佛尘世的喧嚣都已淡远。

  方山顶也是众多游人青睐寻踏之地。但由于山高多风,山顶除了杜鹃、油茶、山植、观音竹等外,乔木难以生长。松树体型矮小,状如人工造型的五针松。其它各色植物,或呈球状、点状,或铺陈状,犹如国画点染;沿壁而立的楼阁,间插有致,与自然和谐相生。蜿蜒的途中,杂色的野花,绿翠的青苔,繁茂的植物,给山体披上浓浓的春意。鼎立亿年的方山,没有改变初衷,水与火的奇迹,使它更像一位哲人端坐着,对人来人往投以微笑,使人们的脚步更加笃实安定。

  “仰止方岩千仞几,巍巍高大与天齐。当头白日青云接,万里江山一望低。”游览半日,我已深深的惊羡于方山之美,方山之正,方山之奇。待下到山脚,回望列屏如城的山,它静朴如初;此时,暮霞橘黄,心暖天阔。


江南游报 游记 00008 方山纪游 2016-10-13 江南游报2016-10-1300005;江南游报2016-10-1300003;江南游报2016-10-1300007;江南游报2016-10-1300008;江南游报2016-10-1300009 2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