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填蒸而烂“慢”

  怎样才能软而烂?靠的自然就是个“慢”字。很多小孩子最爱吃的食物是肉,在他们嘴里,所有的蔬菜都是树叶,只有“又又(肉肉)”才是能吃的东西。在所有的“又又”当中,“鸭子又”是朋友女儿眼里最最美好的,因此“七鸭子(吃鸭子)”也是她最喜欢在饭前念叨的闲话。小孩子吃不了太硬的东西,每顿饭都要把菜和肉切得细碎再烧,唯有炖鸭子不用这样麻烦,慢火炖到稀烂,就是没了牙也能细细品味。

  超市里那些肥厚的鸭腿一般都散落地铺在一堆冰块上面,每一只都比成人巴掌还大,冻得邦邦硬,粉红的鸭肉从微黄的皮里挤出来,肆无忌惮地以各种姿势摊开,像是被解剖完的废料,让人看着一点食欲都没有。然而每条鸭腿厚厚的皮下面都是白花花一层肥油。随便买上几块,到家焯水,和葱姜料酒一同放进砂锅,再加些老抽和清水,水不要多,没过鸭腿的三分之一即可,用细火慢煨两个钟头,出锅前依自己的口味撒盐添糖,就是道家常美味了。鸭肉已经炖到稀烂,提起腿骨轻轻抖抖,整块肉便脱骨而出,入口当然即化。皮的颜色最好,也最有味道,含在嘴里微微一抿就直接滑进了食道。唯一的缺点是鸭子大多很肥,炖好了总有层一指厚的肥油漂浮在汤汁表面,看去很不健康。但其实鸭油大多是不饱和脂肪,对身体害处不大,要是实在不喜欢油腻,只需将炖好的鸭子连盆放进冰箱,等肥油凝结成霜后用勺子刮掉就可以了。那些刮下来的白油可以趁还凝固着,堆个小金字塔出来,冒充刚刚开始融化的冰淇淋,端给那些不愿意进厨房的人吃。

  鸭子要炖到稀烂才好吃。一般来讲,稀烂这个词总代表了些不太好的状态,比如胃肠不适后的反应,比如神情萎靡时的表现,都足以让人痛恨稀烂这个状态。然而当某些肉类被形容为烹制到稀烂时,这个词顿时焕发出勃勃生机,画面感十足,能让人立刻从文字里读出口水,在想象中就上一碗白米饭。这样的描写,明清小说里常见,吴敬梓年轻时家境殷厚,养士、欢宴、会友、精食一样不落。《儒林外史》里那个边喝黄酒边细细剥蟹的杜少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不过我看这书,最爱看的段子其实反倒是马二先生这样吃货的暴食场景。马二先生在蘧公孙家做客,上来一碗炖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煨到稀烂的猪肉。这胖大先生连吃了四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得干干净净,里面听见,还又添出一碗来。每每看到这里,我都要积攒了一嘴巴的口水,恨不能依样弄上一桌,吃他个痛快。其实那几味菜,除了鱼之外,只怕都是炖作了稀烂的,不然哪能好吃?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04 2016-10-13 江南游报2016-10-1300010;江南游报2016-10-1300011 2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