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游记

文章导航

藏在深山人未识

廿八古镇·浔里老街

  中国游记名家走进温岭采风作品选登

  廿八古镇·浔里老街

  藏在深山人未识

  ■ 张纯洁

  夏天,找个凉快安静之处过几天日子,已经成了奢望。在浙江衢州市境内廿八都古镇上有条浔里老街,倒算得上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廿八古镇,这名称有点怪。经打听,是北宋时浙江南部设都四十四个,这个小镇排行二十八,当地人称廿八都。其实古镇也不古了,许多地方已经“旧貌换新颜”,唯有这条不到一公里长的浔里街,还坚守着原先的容颜,原汁原味地深藏在高山深谷之中。

  走进老街,道路并不宽敞,甚至觉得有些狭窄。老街两旁是高大厚实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在鳞次栉比的马头墙遮挡下,没了城市里的烈日炎炎,感觉特别清凉。路上行人稀少,更觉得清静自在。不过,我揣测这么好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就会声名鹊起,到时候免不了商业化带来的人声嘈杂。但是,至少现在还能安静地过日子。

  老街清静却不寂然。一路逛街,一路欣赏,一路上始终能听到路一侧那条小水渠的流水声响。这经久不息的流水声,很是悦耳,一点不搅扰人,反而让浔里老街充盈着灵动。

  街上的古建筑都很值得造访,每座建筑几乎都是重门高墙,可以想象当年家家户户都试图将纷扰的外面世界阻隔在青砖高墙之外,而事实上每座古建筑背后都有着自己欢乐或苦涩的故事。

  我在街上找了家民宿住下,它的前身便是当年首富姜遇鸿的旧宅。据说清末时姜遇鸿在街上开钱庄,生意做得很大,在宁波、上海、衢州等地都有分号。街上的店面连着三幢大宅,是廿八都规模最大的建筑,光天井就有三十六个。坊传建房时,三十八个工匠精雕细刻,足足化了十年时间才建成。

  老街上有价值的建筑有三十来座,与其他古镇老街不一样的是它们“千姿百态”,因地处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是“鸡鸣三省”之地,所以老街上的建筑集浙式、赣式、闽式、徽式甚至西洋式建筑为一体。如果有时间慢慢鉴赏,必是其乐无穷。

  从当年的豪宅遍布,我们可以忖度得出老街历史上的曾经繁华。如今古街虽然完整地保留着,但没了史料记载的那种“日行肩夫,夜宿客商”商行店铺、旅店饭馆布满的景象,现在街上老字号店铺仅剩下一间剃头店和一家算是祖传的蓑衣店。可以想象得到,历史上的某个时期这里衰落了,又回归到山区平静而略带闲逸的生活轨迹。

  晚上从住地出来没走多远,有家“隆兴斋”农家乐。这里原先也是一座豪华的大宅,把农家乐置于此也算是有档次。上二楼找靠街的桌子坐下,没多久外边便下起了雨,屋檐下雨帘悬挂,探头望下面石板铺就的街道在灯光照耀下润泽而斑斓,那些店面的仿古招牌旗在风雨中飘摇着,街上原本不多的行人这时候就更难见到了,雨中的老街显得更加清静,我庆幸自己有机会看到雨中江南古街的真实情景。

  当然,更庆幸的是在夏雨淋淋的晚上,躲进老街老宅吃一顿老传统菜。铜锣糕、枫溪鱼、笋干炖排骨等都是老街历代居民招待客人的当家菜。一道以当地清香醇厚的豆腐为主料加工成的菜肴——豆腐风炉仔,确实美味可口。它把豆腐和配料放到陶盆里置于泥制的“风炉仔”上,用木炭为燃料文火炖熟。虽然大热天吃火锅,大汗淋漓,倒也吃得过瘾尽兴!

  雨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离开浔里老街时已经停下。抬头从街道狭小的上空望去,虽看不着宽大之天体,但已足够让我知晓山区雨后天空的清亮。走在街上,迎面是柔软的晨风和清新的空气,上学的孩子有礼貌地主动问我早上好,这些都让我感觉到古街的一切是那么地和颜悦色和令人留恋!

  名家名片:

  张纯洁,男,中国游记名家联盟副主席,专栏作家。散文、随笔、游记等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路上》、旅游心得集《旅游新论》。主创编辑、出版散文游记《行吟楠溪江》《风情温州》《恋上温州》《千面温州》等,尝试“议论体散文”和“议论体游记”写作。


江南游报 游记 00007 藏在深山人未识 2016-10-27 江南游报2016-10-2700003;江南游报2016-10-2700006;江南游报2016-10-2700007;江南游报2016-10-2700009;江南游报2016-10-2700012;江南游报2016-10-2700008;江南游报2016-10-2700014;江南游报2016-10-2700010;江南游报2016-10-2700013;江南游报2016-10-2700015 2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