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舌尖之旅

松茸,“最传奇”的励志蘑菇

  “山珍海味”这个词,总是让人浮想联翩。而山珍的意象还跟海味的感觉不太一样。从字面上去想,山珍更有丰厚和余味悠长的咀嚼感,吃一口,芳香可以扩张到腮帮子。如果说要随便想一个典型的话,不得不让人想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就出现的松茸。在西藏吉林至附近,到了盛产季,完整壮硕的松茸自然就被运动到内地煎烤煮炸,据说那些小的碎的卖相不太好的,藏民会自己拿了做松茸酱。想像一下,一锅子松茸跟辣椒炒得满屋子香气,吃的时候,在烤的皮酥肉嫩的藏猪肉上抹一点,谁不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这种菌类在近30年的发迹史十分励志:早年只是一种杂菌,连个稍微正式些名称都还没有,只能山寨鸡枞的名号,叫做“臭鸡枞”,很少有人会去吃。后来摇身一变为高级食材,坐汽车搭飞机。松茸的饮食文化,“刺身”和“碳烤”等等,基本外来。2008年开始,松茸“一步登天”,成了国宴的食材之一。

  真正让人惊叹的是“松茸之路”。不少川藏线上的导游们不止一次,不止一人地向游客们介绍松茸是怎样一天之内从西南高山到东京商埠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松茸采摘后的保鲜期非常短暂,因此,每年雨季到来之时,一队队接力队员就暗藏在从高山到都市的线路上。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人,讲着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却严丝合缝地组成了一条精准的流水线。在松茸的高产期,凌晨两三点,第一批沾着露水的松茸露出苗头,采菌人需要准确地标记出来,待它再长几个小时之后摘下来。上午八点钟,山中临时搭建的收菌子房里已经将松茸分成三六九等,五大三粗的男人如同呵护初生的婴儿般将最好的松茸整齐地码在垫着纸巾的箱子里。通宵熬夜,在收菌子房中依靠小赌一把提神的掮客此刻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精神矍铄地将箱子捆在摩托车后座上,绝尘而去。从高山到平坝,从执着地前行到摩托车和小货车风驰电掣,所有人都在努力确保最好的松茸能够在天黑之前装箱登机,次日出现在东京市场上。在山路上碰到闪到路边,谦卑地微笑的采菌人,颇有英雄气概的大轰油门的摩托客,在街上看到充当临时掮客,眼神里流露出一丝狡黠的小店老板,有可能都是国际物流线上的关键环节,感觉真奇妙。

  在四海皆知之前,至少在云南,松茸早已是一个神话。听起来总是让人充满盼头和豁然开朗,至少在不算久远的过去,松茸不如鸡枞,当地人是心不甘情不愿地采摘的,也许只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不经意的副产品,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后的未知岁月里,我们还有大把“变身”的时间,有的是臭鸡枞成名为松茸的机会。

  松茸,“最传奇”的励志蘑菇

  ■ 茄 子 刘 青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0 松茸,“最传奇”的励志蘑菇 2017-01-12 江南游报2017-01-1200003;江南游报2017-01-1200008;江南游报2017-01-1200009;江南游报2017-01-1200002 2 2017年01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