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江南人无孔不入,藕孔也要利用来塞糯米,蒸透之后加糖桂花就是桂花糖藕,口感如神。糯藕由糯米与藕作成,非常有特色。藕对藕的要求很高,一般的藕做不出糯藕,需要当年生长的嫩藕,在八月时分从池泥里挖出,看上去白嫩细腻,清洗干净,切除藕节,把事先泡好的糯米灌进藕孔,压紧米粒,蒸熟稍凉,切薄片,散上白糖、桂花、盐,糖、盐随热量融化,桂花的香味受热后开始散发,盐味进入藕里。吃糯藕,要趁热,不然藕片粘在一块。吃糯藕,要注意的是糖有没有融化,糖融化甜味才能进入藕里,发挥甘甜的作用。多吃几块,就习惯了它的甜与嫩,更有桂花的香,吃得满口幽香飘起。稍凉,糖结晶,藕硬,桂花香淡去。
接着是过年的年糕,糯米或黄米磨粉蒸糕,上缀红枣儿,这是典型的粗放型北式年糕;上海有排骨年糕,江浙有桂花年糕,福建有芋艿年糕,广东人蒸年糕的竹笼好大,有钱人家能用几十斤米做成一个大年糕——阔了,吃东西不是讲究“大”,就是讲究“小”,就像贾府里一寸来大的螃蟹馅小饺儿。
清才子袁枚在其所著《随园食单》里,告诫人们要“戒目食”,那意思是怕你一气摆上一大堆,吃一看二眼观三,贪多嚼不烂。你看《金瓶梅》第四十三回,写吴月娘与乔大户娘子攀亲,宴请皇亲乔五太太等吃饭,“前边卷棚内安放四张桌席,摆下茶,每桌40碟,都是各样茶果甜食,美口菜蔬、蒸酥点心,细巧油酥饼馓之类。”这不过是筵席的前奏,一气摆上四十碟茶果,看着文字记述就让人倒抽一口冷气,似乎能把人吓饱。点心还是不要太多为好。
糯米成粉有极好的黏性,据说朱元璋用糯米粉做城墙黏合剂,柔能克刚。最近的考古学家也发现,距今约1500年前,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将糯米和熟石灰以及石灰岩混合,制成浆糊,然后将其填补在砖石的空隙中,制陈了超强度的“糯米灰浆”。科学家们在中国长城(明长城)的城墙黏合物中发现了糯米的成分,糯米灰浆被认为是长城的主要黏合材料,而这种强度很大的黏合材料也被认为是万里长城千年不倒的原因。250多年前的客家人用糯米浆、麻石、鹅卵石和青砖建成坚固的围屋,这些客家围屋在百年沧桑变化中历经战争与地震,依旧屹立不倒。
一款柔软的粮食,却变化出可能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有机和无机原料制成的坚硬砂浆技术,这种既吸纳又付出且变化无穷的个性,让我想备一份束脩,拜它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