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三月三日 头戴荠花

  荠菜每于立春前后,应时而生。早春时节,柔嫩的花莛从叶丛中抽出,点点小花似碎琼乱玉。待到春末,济济而生,众多成群,纤细高挑的花序随风摇曳,三角状的蒴果也已悄然长成。

  农历的三月初三,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古时在这一天,人们要举行重要的仪式,用来消灾辟邪,祈求吉祥平安。而近古以来,随着风俗的演变,荠菜逐渐承担了香薰草的部分功能,于是在民间兴起了戴荠菜花,吃荠菜花的节事习俗。

  在宋朝,男女老少有在三月三戴荠菜花的风俗。有民谚说,春季戴上清丽的荠菜花,可以掩尽桃李的艳俗,这颇符合宋人的审美意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所著《西湖游览志》中记载:“三月三,男女皆戴荠菜花。俗谚: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到了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清嘉录》有云:“荠菜花俗称野菜花,三日人家以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助明日,俗称眼亮花。”记录了清朝时期,民间还有将荠菜花置于灶头边,用来防虫驱蚁的习俗。村童们清晨叫卖荠菜花,妇女们将荠菜花插头上明目,这古朴的民俗如今看来也饶有意趣。

  于是,在民间逐渐就有了尊崇荠菜的信仰。百姓认为春天食用荠菜,应时而食,可以驱邪明目,吉祥而健身。所以,江南甚至还有农历三月三为荠菜生日的说法。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据说三月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传统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老节日——上巳节。古时这一天要举行重要仪式以消灾辟邪,祈求吉祥平安。

  这个观念的历史延伸形成的“荼荠”这个词,其意思就是:荼、荠都是菜名,荼味苦,荠味甘,将“荼”与“荠”比作小人与君子。“荼荠之交”就是说两人虽然是朋友,但其中一个是小人,一个是君子——把君子的美誉寄托在荠菜上,可见荠菜的文化地位不容小觑。明朝唐寅(唐伯虎)在《漫兴(十首)》诗中曾经写道:“尽尝世味犹存舌,荼荠随缘敢爱憎。”

  荠菜,十字花科荠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茎直立,叶基生及茎生。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茎生叶互生,窄披针形或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萼片绿色,4枚。花瓣白色,4枚,呈卵形。短角果,倒三角形,顶端微凹。

  荠莱因丛生繁茂如济济一堂而得名。产于我国各地,生长在山坡、田边及路旁,偶有栽培。全世界温带地区也有广泛分布。全草可入药,茎叶作蔬菜食用,种子含油,供制油漆及肥皂用。

  荠菜为何至今还是野菜?

  野菜不适合被驯化成为栽培蔬菜,一般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植株矮小,没有栽培价值;一是,对环境要求较高,分布地域受限制,不适合普及栽培。再就是植株有毒,不适合食用。荠菜就因为植株过小,广泛分布,栽培价值较低。如今荠菜虽有少量人工栽培,但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栽培蔬菜。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5 2017-03-30 江南游报2017-03-3000010;江南游报2017-03-3000011;江南游报2017-03-3000012;江南游报2017-03-3000013 2 2017年03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