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阅读

文章导航

  文博拾零

  (三九六)

  ■ 俞剑明

  ○黟山黄士陵出,以吉金文字及其基调入印,遂一开晚清印坛又一新境。然在巴山蜀水间,却出了一位学黄而生面别开者,凭其操心冶炼和奇思妙笔,将黟山印风推到了“神出古异”的境界,他就是乔大壮。

  ○乔大壮(1892—1948),名曾劬,字壮殹,别署波外楼。四川华阳(今成都)人。自幼丧父,聪颖异常,在经史诗词和人格修养方面,深受祖父熏染。及长从同籍名宿顾印愚游,十四岁作《河满子》二阙,深得词苑前辈朱祖谋赞许。

  ○乔大壮清末毕业于北平译学馆,精通法文,曾与徐炳昶合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著名作家显克维支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颇具影响。在北平时与陈衡恪、寿石工等相切磋。大画家徐悲鸿、傅抱石对其词学与篆刻艺术极为赞赏。

  ○抗战时期乔大壮避于重庆,供职于监察院等部门,以文书笔札为人所称,自呼为“老秘书”,又喜交文友艺侣。1947年受鲁迅的挚友、时任台湾大学国文系主任许寿裳之邀,赴台任教。未几许氏在寓所突遭杀害,令乔大壮心寒。时国共内战正酣,学潮风起云涌。事业的挫折、爱子的离散、家国之忧患,使乔大壮深感苦闷、悲伤,导致心情抑郁,不能自拔,终于在1948年7月的雨夜,自沉于苏州平门梅村桥下。

  ○乔大壮精于填词,所作沉郁缠绵,幽宛谲丽,被誉为“一代词坛飞将”。书法初习徐浩,继学虞世南、诸遂良、欧阳通,深获时人激赏。鲁迅尝集屈原《离骚》中“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句,请乔大壮书为对联,悬挂在北京西三条“老虎尾巴”书屋之中以自勉。

  ○乔大壮的篆刻从早期模仿皖、浙诸子入手,至三十岁后开始借鉴黄士陵的作品,又上溯古玺、两汉,逐步开创出醇雅古妍,充满装饰意味与书卷气的一代新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平、南京和陪都重庆,受到叶恭绰、章士钊、宋霭龄、胡适、张群、孔祥熙、沈尹默等政界显贵、文士艺友的青睐。沙孟海对其推崇备至,誉为黟山传人中造诣最卓者。

  ○乔大壮成熟期的印作,不论朱白,线条光洁秀挺,粗细匀落,用刀较黄士陵铦锐凌峭则更显圆润清劲。乔大壮最为人称道的是清丽奇古的大篆印风格,在借镜黄士陵金文印的基础上多有创意。

  ○综观黟山印人会发现,不论是嫡系的易大厂、李尹桑,还是私淑的邓尔雅、乔大壮,除了精研金石文学、书法篆刻外,对经史、诗词、训诂等也均有深入的研究。乔大壮的篆刻艺术以渊博、深厚的文化学识为底蕴,既继承了黟山派的艺术特色,又不断使其升华,使印作展现出卓尔不群、纯雅不俗的文人气质与风度。


江南游报 阅读 00017 2017-06-01 江南游报2017-06-0100007;江南游报2017-06-0100009;江南游报2017-06-0100010 2 2017年06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