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在民国的餐车里

  1906年,20岁的周作人在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准备跟着哥哥鲁迅,去日本念书。他乘京汉列车前往北京考试,只能在车窗口买小贩的东西乱吃。“一个铜子一只的大雅梨,十五个铜子一只的烧鸡”,青年周作人—开始吃得津津有味。结果到一站,买到兔肉吃,同学中有人说,这兔肉其实是猫肉,结果“大家都觉得恶心不能再吃,都摔到窗外去了”。

  猫肉难道是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食物替代品吗?很多年之后,烧烤小贩们也学会了火车小贩的这一招,他们用猫肉假装羊肉,撒上大量的孜然。猫真可怜。

  做一个民国火车小贩真是不容易,他们炒花生,他们煮毛豆,他们拣选甜的鸭梨苹果水蜜桃,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抓紧中途停站的那一点点时间,正如作家柯灵写的那样,“小贩紧抓住这短促的机会,托起木盘,扬起喉咙,反复高喊夸耀食品的警句,殷勤向旅客兜售,让他们在寂寞的旅途中间,尝一点异乡风味,同时听一点异乡的叫卖声。”

  他们还要学会变戏法,这是德州小贩的专长。坐火车经过德州时,老饕唐鲁孙喜欢向站台上的小贩买扒鸡。当时的铁道部政务处处长曾养甫告诉他:“你如果坐火车经过德外,一定要让茶役到站台外面给你买一只扒鸡来尝尝。可是有一点,千万别在站台上跟小贩买,碰巧了你吃的不是扒鸡,而是扒乌鸦。快车经过德州时,多半是晚饭前后,小贩所提油灯,灯光黯淡,每只扒鸡都用玻璃纸包好,只只都是肥大油润,等买了上车,撕开玻璃纸一吃,才知道不对上当,可是车已开了。”

  小贩们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三等车的乘客。民国时期,铁路局规定,三等车乘客不能进入餐车,但也有针对三等车的餐饮推车。1933年,钱穆受钱锺书的父亲之托,送杨绛从苏州坐火车去北京上清华。那时候从苏州到北京,差不多要30多小时,到南京还要轮渡摆过长江,据说车厢里的人和货都离开火车,摆渡过江,另有轮船载车厢过江(只火车头不过江)。钱穆和杨绛坐的便是三等坐席,到吃饭时,有推车经过,卖“油腻腻、硬生生的米饭或面条”,杨绛吃不惯,所以带了一匣饼干和一些水果,请钱穆吃,“他就躲到不知哪里去了”。钱穆也带了一些点心,是小包的麻片糕之类,当然吃不饱。于是,每逢停车,站上有卖油豆腐粉汤之类的小贩,杨绛便看见钱穆捧着碗吃,难免尴尬,于是“假装没看见”。1933年,钱穆乃是燕京大学的讲师,待遇颇高,完全用不着坐三等席,所以杨绛多年后回忆,还是敬重钱穆的勤俭之德。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0 2017-06-01 江南游报2017-06-0100011;江南游报2017-06-0100012 2 2017年06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