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老北京的野性

  北京人常把炸酱面当饭吃,暑天吃炸酱面既方便快捷又开胃消暑。行走在北京的大小胡同里,看到大杂院的街坊四邻聚在一堆吃饭聊天,他们端着碗炸酱面,碗里搁根脆黄瓜,在当院或门洞里一蹲,吃两口炸酱面,咬一口黄瓜,还边聊天边下棋,其乐融融,趣味横生。

  老北京炸酱面的精髓在炸酱,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还有脊丁炸酱、三鲜炸酱、木樨炸酱、炸豆腐丁酱、烧茄子丁酱等数十种。老北京人吃炸酱面,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完全不过水;热天吃过水面,汤要篦尽。北京人根据季节佐以各种时鲜小菜,叫全面码儿。初春,用掐头去尾的豆芽菜、只有两片子的水萝卜缨,浇上过年剩下的腊八醋。春深,在酱里放上鲜花椒蕊儿,称花椒酱,面码儿则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萝卜缨和丝。初夏以新蒜、焯过水的鲜豌豆、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为面码儿。盛夏、秋季,物产最为丰富,面码儿最全,是吃炸酱面的最好季节。

  老北京炸酱面的起源说法众多,有落魄说,即晚晴破落贵族子弟吃不起羊肉,就吃炸酱面度日。有历史说,即中国人发明并制作面条的时间早于世界上其他地方,是阿拉伯面条或者意大利面条的祖先,炸酱面即是其代表。有逃难说,即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打到北京城,慈禧、光绪逃到西安,吃到了口味可口的炸酱面,后来带西安炸酱面老板进京开馆。这些说法都有些牵强,准确的还是明朝末年,甘陕晋鲁商贾在北京聚居,把他们家乡的打卤面和臊子面的做法和吃法混合起来,形成现在的北京炸酱面。

  炸酱面由菜码、炸酱、煮熟的面条三者拌合而成。将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码备用。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里炒,加黄酱或甜面酱炸炒,即成炸酱。面条煮熟后,捞出,浇上炸酱,拌了菜码即成炸酱面。面条捞出后用凉水浸洗再加炸酱、菜码的称过水面。

  做炸酱,首先要选好黄酱,黄豆质量好,加的是白面,加棒子面的酱凉后容易坨在一起,拌不开。其次是炸酱的火候和配料,火候要均匀,炸酱的配比要合适,五花肉切成半厘米见方的小丁,肉丁肥瘦兼有,黄酱放少点,炸出来的酱才香喷喷的。炒锅上火倒油烧热,放葱段、姜末、蒜末炒香,下五花肉丁中火煸炒,逼出猪油加料酒去腥,加生抽炒匀,将肉丁盛出。锅内留煸肉的猪油,把调均的甜面酱和干黄酱倒进锅里炒出酱香味,加五花肉丁、香菇丁、姜末,小火慢慢熬十余分钟,直到酱和肉丁水乳交融,汤汁收干,加葱白末,用余温将葱白焖熟,炸酱就做好了。

  北京人吃炸酱面,喜欢在肩上搭着毛巾,蹲在大槐树下,端着个大碗,吸溜吸溜地吃,还大口啃黄瓜、大蒜,有时来口二锅头下面,特有北京情怀。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3 2017-07-27 江南游报2017-07-2700006;江南游报2017-07-2700007;江南游报2017-07-2700008 2 2017年07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