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记忆

文章导航

著手一战成中兴

  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重建刘汉政权,史称东汉

  著手一战成中兴

  去过桐庐富春江的人不会不知道,在风光旖旎的富春山麓,有一片飞檐翘角、高阁绵亘的古建筑群,那就是“独向桐江钓月明”的严子陵钓台,而这片“水阔风摇舟不定”的富春江,便是东汉高士严子陵的隐居垂钓之地。

  严子陵,名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是东汉初年的一位著名隐士。史料记载,严子陵少有高名,曾与时为布衣的刘秀一同游学,二人情同莫逆。刘秀称帝后,本来可以平步青云的严子陵,却突然隐姓埋名起来,任凭刘秀全国寻访,屡次征召,他只是“手澄百金鱼,身被一羊裘”,快然隐居富春江衅,并终老于斯。

  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严子陵多次拒绝刘秀的征辟,真的是“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么?

  要说历史上的刘秀其人,非但不是什么无道昏君,反而是一位“不用剑锋能刜石”的中兴之主,就连毛泽东都曾盛赞他是“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千古帝王。

  中国民间有句谚语:“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认为传统的知识分子虽然不满于现状,有所抗争,却终究无法脱却纸上谈兵、优柔寡断的包袱,终究难成大事。

  这句话原是对知识分子的一种轻蔑,既能成为妇孺皆知的谚语,固然有其中肯的一面,却也不能一概而论。反观历史,造反的秀才确实不多,而成功的也未必没有。

  汉光武帝刘秀便是一个例子。

  刘秀,南阳郡蔡阳县人,虽说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无奈家道中落,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济阳县县令了。相传刘秀出生那年,家门口忽然长出了三株小米,且每株小米都结出九个穗子,父亲因此为其取名为“秀”。

  约莫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刘秀来到长安游学。正是在长安游学的这段时间,让他结识了大自己三十多岁的严子陵,也让他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和心胸。有一次,当看到执金吾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街头威风八面地走过的时候,刘秀不禁感慨道:“仕宦当作执金吾!”俨然刘邦当年瞻望秦始皇出巡时的口吻。

  当时,西汉政权历经214年的风雨变幻,统治阶级早已经是昏聩不堪,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并最终被王莽建立的新朝政权所取代。

  王莽篡汉之初,便动引经义,大肆进行改革变法,力图恢复古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然而,又因王莽改制不切实际,盲目崇古,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根本利益;加之连年天灾人祸,华夏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而王莽只能派人教流落关中的饥民“煮木为酪”,最终导致分崩离析,天下大乱。

  此时,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便借着赤眉、绿林等数十股农民起义的时代风潮,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在自己的老家南阳郡,揭竿而起。

  刘秀的兵马在当时号称舂陵军,虽然有了一个响亮的“番号”,但这支所谓的起义军,其实只是几个南阳的刘氏宗室以及一些本郡的豪杰拼凑起来的,兵少将寡不说,舂陵军的装备也是差得没话说,在起义初期,刘秀更是骑着黄牛冲锋陷阵,直至几番大捷之后,才有了自己的战马。

  公元25年8月5日,在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后,“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

  此后的十二年间,刘秀继续以恢复汉室江山为己任,南征北战,先后剿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开启了一个“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全新时代。

  西汉末年,谶书极为流行,各方势力纷纷借此树立威信、巩固实力。有一天,还只是一介布衣身份的刘秀与其姐夫邓晨到一位朋友家做客。大家相谈正欢之时,突然说到谶书上如此写道:“刘秀当为天子。”一时间炸开了锅。有人说:“谶书中所言的刘秀,一定是国师公刘歆(当时,刘歆刚刚改名为刘秀)。”

  在座的刘秀听到众人议论,便也开玩笑地说:“安知非仆。”众人便不约而同地哄笑起来。谁也不会想到,几年之后,眼前的这位普通青年,竟然真的登基称帝,并最终成为一代中兴之主。

  ■ 翁阳光


江南游报 记忆 00016 著手一战成中兴 2017-08-03 江南游报2017-08-0300004;江南游报2017-08-0300008;江南游报2017-08-0300011;江南游报2017-08-0300009;江南游报2017-08-0300007;江南游报2017-08-0300013;江南游报2017-08-0300006 2 2017年08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