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旅游,“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 |
![]() |
![]() |
自入伏以来,全国多地先后开启了“烧烤”模式,气温长时间以来居高不下,河北、山西、宁夏、新疆、浙江、重庆等地局部气温更是轻松突破40℃,全国高温橙色预警此起彼伏。与此同时,“黑人被晒黑”、“黑人热中暑”等奇闻异事也一度占据了新闻网站的显眼位置,甚至有不少黑人朋友公开表示:“太热了,我要回非洲避暑。”
确实,旷日持久的高温天气,不仅激发了人们对“空调、WIFI、西瓜”的无限“憧憬”,同时,也让避暑旅游市场急速“升温”。中国游客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在境内外寻找着避暑的旅游目的地,无论省内、国内还是世界其它角落,“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强烈诉求。
避暑旅游,“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 翁阳光
2017年7月8日,以“共享经济推动避暑旅游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在贵州省安顺市举行,峰会还发布了《2017年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报告》指出,在我国有明确出游意愿的城镇和农村居民中,对避暑养生、“气候疗法”等相关概念的认知率不断提升,分别达到80%和60%,同时,有高达65.3%的受访者表示,会将“避暑”作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决策考虑因素。
据悉,中国每年夏季有超过3亿的避暑游人群。正是这庞大的避暑游人群,刺激并形成了旺盛的避暑游市场需求。有数据显示,在每年的5月底、6月初,以“避暑”为关键词的搜索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至7月中下旬达到峰值。
近三年中国旅游研究院主要客源地实地问卷调查发现,暑期计划出游1-3次的居民占到了受访居民的80%以上,一半以上的受访对象计划出行天数在3-7天。拥有丰富避暑旅游资源的省市及经济相对发达且气温比较炎热的省市,是我国避暑旅游市场的主要客源地。前者主要以省内游为主,后者则更喜欢去较为凉爽的省份,以长途远程为主,如广东、浙江、北京、四川等。
找一个凉爽的地方悠闲度夏,已成为不少城镇居民的避暑新选择,避暑游需求与亲子游需求一样,成为支撑整个暑期旅游市场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具有广袤的国土疆域,不仅有巨大的避暑游市场,同时,也有丰富的避暑游资源。而如何把这些得天独厚的“清凉资源”,加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使之转化为前景无限的避暑经济“热门产业”,成为当下众多旅游从业者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培育,固然需要以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本底气象资源为依托,但本地居民的休闲和所在城市的时尚氛围,更是吸引当代旅游者到访的关键因素。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谈到避暑旅游目的地培育时说道,旅游从业者要瞄准3亿人的避暑需求的市场基本面,满足老百姓多元化、多样性的避暑旅游和休闲的核心诉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就旅游目的地选取的偏好而言,不同区域避暑游客的旅游偏好区别较大。比如说,经济发达城市的游客,更偏爱于特色小镇游,东北城市的游客,则喜欢走进森林拥抱自然,而近海城市的游客,则既爱玩海、又爱爬山。
同时,在避暑游线路类型的选择上,男性游客与女性游客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数据显示,男性避暑游客相对更加偏好知名山岳、森林公园这样“绿色”线路,而女性避暑游客,则相对更加偏好出境避暑游,也更加偏爱国内的知名避暑胜地。避暑游客数量上,虽然男性数量略高于女性,但就购物偏好而言,女性毫无疑问占据着绝对的主导优势,如服饰、鞋帽、箱包、珠宝、手表以及化妆品等,都是女性乐于掏腰包的消费品类。
总之,在避暑旅游逐渐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之下,具有气候优势的避暑旅游目的地,要想在避暑游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还应加强对避暑资源进行系统性的策划和规划,对避暑旅游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开发,以此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
只有那些汇集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避暑旅游目的地,才能吸引更多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避暑游客;才能让这些“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的避暑客们,来了就不愿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