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特色小镇: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 |
![]() |
不久前,住建部网站发布了《关于拟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公示》。《公示》表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部署,拟将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等276个镇认定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这就意味着,第二批特色小镇要比2016年10月公布的第一批在数量上翻了一番还多。其中,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公示后,浙江省将有23个全国特色小镇,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去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并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各地方也纷纷抓紧规划,将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浙江省内,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较为成功的特色小镇项目,在全国形成了一个标杆。习近平主席去年考察浙江时,对此予以了重要批示和充分肯定。
所谓的特色小镇,指的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一定的旅游和社区功能,有别于行政建制镇、开发区、风景区的“非镇非区”产业发展平台。由于受到“美丽经济”和“无烟工业”的催化作用,旅游特色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一个独立门类,越来越多地成为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焦点。
旅游特色小镇: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 翁阳光
从国家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以及各省特色小镇建设上来看,旅游特色小镇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地方建设的积极性上,无疑都是最炙手可热的特色小镇类型。从第一批最终申报成功的特色小镇名单中也可以看出:在127个特色小镇中,旅游特色小镇就占了一半以上,数量多达64个。
为什么旅游特色小镇会在特色小镇发展浪潮中一枝独秀,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呢?
首先,旅游特色小镇在全域旅游推进中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近几年,国家旅游局为了摆脱过去单纯的景区游、景点游模式,力推全域旅游理念,力图打造出一个个全景化、全覆盖、全时空、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景区”,并在交通规划、农林等产业发展上全方位导入旅游发展理念,将交通打造成风景走廊,将农业打造成休闲观光农业等。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也成为发展旅游特色小镇的新载体,为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
其次,旅游特色小镇成为一些产业薄弱地区发展图强的不二之选。
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素,是必须具备特色产业作为有力支撑。对于一些产业相对薄弱的地区而言,由于缺乏其他产业的发展支撑,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便成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不二之选和有效途径。
以上种种因素,都极大促进了旅游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然而,借势而上容易,但要想做出效果、做出精品,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
目前, 在一些依靠国家政策而快速发展起来的旅游特色小镇,“拿来主义”风气盛行,而本地区特色文化、原创因素较为缺乏;另外,现在旅游特色小镇参与建设者哄拥而上,但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向不明,修几条水泥马路,造几个人造景观,盖几家乡村民宿,搞几个项目活动,便一心觉得做了许多事情,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功劳,无非是造了一个“假”的旅游特色小镇,对于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来说,既没有可体验性,也没有独特价值。这些盲目投资、无效建设,不仅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本,也会对土地、生态和文化资源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由此可见,要想建设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旅游特色小镇,撬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破题先行,不仅要善于借势,更要善于取长补短,思考创新。有分析评论认为,打造一个精品特色小镇,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不可急功近利,盲目建设。旅游特色小镇亦是如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特色小镇很好地诠释并体现了这一生态文明新理念的深刻内涵。然而,当前旅游市场环境不够成熟,人们的需求不断变化,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旅游市场环境和旅游资源,把新型城镇化跟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注入产业的生命和活力,设计原创性、针对性的旅游特色小镇。只有这样,才可能创造出更多新的旅游增长点,牵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最大限度提高旅游供给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