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二三事
![]() |
![]() |
民宿二三事
■ 金笑烨 何玉婷
民宿(Minshuku)是指利用自用住宅或者闲置的屋子,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为旅客提供旅行住所、给予旅客一次切身体会当地生活机会的地方。这样特殊的释义,在民宿和酒店宾馆之间,划了一道深深的分割线。在“民宿热”风靡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旅客为了获得更好的旅行体验,会在出行时选择预定民宿而不是酒店宾馆。然而,由于民宿的特殊性,现在并没有专属于民宿的运营标准,一些人钻了漏洞,这就使得部分旅客想要体会当地风土人情的愿望无法实现了。
大家现在见到的民宿按产权分,可分为传统民宿和社会型民宿两大类,第一种利用自家空闲房间,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民宿的主人,不需要额外的土地和金钱来支撑运营,因此也不会出现大的亏损,少了对收入的过分担忧,民宿才能以“价廉物美”的优势在高档连锁酒店里辟出一条自己的路。便宜且真实,这是民宿最大的吸引点,也是带动“民宿热”出现的重要因素。这阵热风让不少民宿主人赚的钵满盆满,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加入民宿运营的行业中。投资者大把的撒着钱,买房买地,一个个崭新的“民宿”出现在世人眼前,这就是第二种民宿类型,是投资者租赁房屋,以家庭主业方式经营;按地理位置分,可分为城市民宿和乡村民宿,前者以公寓、现代化建筑为主,依托城市风光,后者背靠乡村文化,迥然不同。然而,现如今在一些风景胜地,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民宿模式,使民宿变得不再那么纯朴简单,那就是某些披着民宿外衣的“酒店”的出现。商家为了赶上民宿的热潮,在不了解民宿,甚至不了解当地环境的情况下,贸然开设民宿,这种形式的民宿不同于城市中单纯提供住宿的民宿形式,完完全全就是挂着“体验本地民俗”的“羊头”卖着“酒店套间”的“狗肉”的欺骗手段。
最后分享一个小故事,几年前,民宿刚刚火起来的时候,我和朋友结伴去南方某个知名古镇水乡拍照,当天心血来潮,想体验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于是住了人生中第一次“民宿”。看了很多攻略,最后选了“住宿条件最好”的一家。走了一天,饥肠辘辘,捂着胃向老板讨教当地有什么好餐馆,那什么汤是不是真的可以勾人魂,那什么面有没有宣传片里说的那么好吃。老板一皱眉头说:“你们还不如留在我这儿吃烧烤,这里的面都加鱼汤,一股味儿腥死人,我来这两年多了都还没吃惯。”
咦?
“老板您哪里人?”
“河北。”
“......这样啊。”
一心想尝尝这里号称流传了千年的鱼汤面的我们都没有出声。
那天的晚餐问题,最后是在古河桥头昏暗的小摊解决的。老板娘一家子都是当地人,看起来只有五十出头,孙子都和我们差不多大了。我们真心的夸她手艺好,她笑得眼睛都眯起来,送我们吃她丈夫煮的茶叶蛋。淡季客人不多,老板拉了一张竹椅,端着一盘卤花生凑过来,和我们聊天聊地,讲了好多当地的故事给我们听,笑起来震天响。最后架不住他的盛情,我们还尝了一点点他酿的当地果酒,一群不会喝酒的半大孩子,拿筷头蘸了点在嘴里,甜丝丝的,一抹辛辣在舌尖绽开,因为劳累而郁闷的心情都慢慢雀跃起来。
回到民宿已是凌晨,腿好像灌了铅有千斤重,瘫在床上,恍惚间以为这现代化的洁净套房,属于城里某个连锁星级酒店,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那天晚上的鱼汤面,不像老板说的腥气,也没有像宣传的那样鲜掉我们的舌头,其实就是当地家家的掌勺人都能烧出来的味道,跟杭州老阿姨烧的片儿川一样一样的,普通,但是温暖。这才是我想找寻的、真正的民俗民风。在一个所有城市里都能住到的酒店房间里,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懂我意思吧?
是的,住宿,是一种心情,住得好了,才有旅游的心情。
出去游玩,住宿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大问题。住得舒心满意了,才能在旅途中好好游玩,让旅行充满乐趣和回忆。想跟大家说说我与民宿的故事,我在苏州的时候,住酒店住得睡不着觉,去乌镇和上海的时候,就跟着朋友住了两回民宿。
乌镇的民宿,应该算传统民宿和社会型民宿的结合版,一般结合版这种东西,结合得好,各取所长,皆大欢喜;结合得不好,就显得不伦不类,容易出丑。乌镇作为享誉全国的江南水乡、历史文化民镇,在民宿的这一创建上,到是没有让我们失望。两排整齐而又相似的房屋沿街而建,全靠编号才能辨出自己住的那家。房子就是那种古老的砖木房屋,青砖黛瓦,透着岁月的气息。当时我和同伴以为,真的是住到人家家里来了,除了好看了点,就跟乡下最老的老房子没什么区别。却又感叹道,这一家家几乎一模一样的房子,也太没有新意了,旅游业发展的同质化现象真的不是一般严重啊!但这种抱怨担忧,在见到主人的那一刻,无声无息地消散了。那是很和蔼可亲的夫妇俩,像亲戚似地招呼我们,丈夫还给我们拿了把伞,说冰雪刚融,你们出门小心点。我那不甚灵活的大脑,恍然悟出来,虽然房屋是一样的,但每家每户都由各自的主人经营,服务的房东不一样,给游客的体验就不尽相同啦。进了房间也是,木头做的家具和大床,总让人有着置身于家的亲切感,但房间里跟酒店一样齐全的标准设施,又能让人感觉到被服务的贴心。我想这就是乌镇民宿的成功之处,统一的规划经营,使得民宿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极大地减少了管理的漏洞和缺陷,家家不同的房东,又能给游客绝不雷同的住宿体验,规范中包含不同,标准中带着特色,加上这倚窗就能望见的小桥流水,自然是吸引人。那些在景区粗制滥造,以民宿为名的酒店,真应该好好学学乌镇的经营模式。
再说上海,那是朋友在一家APP上定的,定的时候,还不停地看图问我,你是要北欧风格的还是地中海式的?这些是设计师们在上海街头自己找的房子,设计成不同的风格,挂上好听的名字,然后在APP上出售。大多在上海不起眼的小弄堂里,房费便宜,经济实惠,特别适合我们这种心血来潮去上海看个展的人。那次不巧遇上了台风,看完展以后就躲进了房子里,听窗外的雨滴滴答答,别有一番风味。晚上的时候,赖在那张大床上跟朋友看综艺,舒适惬意得很,心想这场旅行也是值得。其实,那些以商业为名的民宿也并非毫无是处,设计师们设计房子是为了赚钱,但在他们把原来简陋普通的房子打造成精品房的过程中,他们也赋予了这个房子新的意义和内涵,也能让花钱消费的人,体验不一样的住宿环境。只要管理得当,这样的经营模式,也并非不能认同。
在这旅游业兴起的时代,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人能把它经营得红红火火,有的却亏本倒闭,有的人可以设计出自己的风格,有的却只能一味模仿,我们并不缺少民宿,但也未必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体验的民宿。传统民宿也好,以商业为名的社会民宿也罢,我们希望它们带给我们的,是和酒店、和原来的生活,不一样的体验。旅行是为了见识不一样的生活,住宿是我们的体验方式之一,我们希望,在“民宿热”风靡的同时,我们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居住的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