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火腿,肉中的“状元”

  火腿,肉中的“状元”

  ■ 醒 眠

  吃火腿,现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令。火腿的存放,有一小小窍门:不必放冰箱,一是占地方,二还会败味。只要用报纸包好,存放在阴凉通风处,管保平安无事。千万不能用塑料袋盛装。当然,我说的是整腿。火腿切得愈薄,味愈美。

  这与人类长久以来的经验有关。我们在明白食物为什么会腐烂、变质的科学原理之前,早便懂得了如何判断它们是否新鲜,以及该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保存。从心理上认定食物新鲜的其中一个标准,大概在于温度,比如刚端上桌的饭菜、刚烤好的面包等等。这倒是不论在哪国都一样。现代汉语中有一个词准确地反映了这一点,叫“新鲜出炉”,新鲜的东西必须保持着自己该有的热度呈到我们面前才算合格。当然,这个词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比如凉菜),但它的确包含了我们对于大部分经过烹饪的食物的期待——米饭、大饼、包子、火锅、烧烤,还有广式早茶蒸笼里那些点心。一句话:趁热吃!

  但有的东西从来便不讲究新鲜,甚至与之背道而驰,比如众所周知的臭豆腐和臭鳜鱼,它们得另论。我姑且编一个词,叫做“反新鲜”(anti-freshness)。这固然不寻常,但也终究到不了值得大惊小怪的程度。火腿的制作就是在这样的“反新鲜”状况下,诞生于方便长时间储存的契机中。

  不过我想,一篇好文章、一首诗,也应该像一具好火腿的诞生一样艰难,饱受艺术的熏陶与时光的考验。譬如读遗留下来的唐诗、宋词,我总要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尝,从中获得火腿般的风味。由此可见,那些被淘汰的篇目,总有被淘汰的原因。好东西总是不可多得的。袁枚本人就是个诗人,我想把他的话稍加篡改:“三年出一个状元,三年出不了一个好诗人”。他肯定也不会反对。

  火腿的味之道

  取好火腿,连皮切大方块,用蜜酒煨极烂,最佳。但火腿好丑、高低,判若天渊。虽出金华、兰溪、义乌三处,而有名无实者多。其不佳者,反不如腌肉矣。惟杭州忠清里王三房家,四钱一斤者佳。作家二毛在尹文端公苏州公馆吃过一次,其香隔户便至,甘鲜异常。此后不能再遇此尤物矣。

  除了这款称之为尤物的“蜜火腿”,《随园食单》还记有笋煨火肉、黄芽菜煨火腿、火腿煨肉等多款火腿入馔的菜肴。显然,生性浪漫多情的袁大才子,也喜欢这修长秀美、香甜鲜醇的火腿啊!中国的许多菜式与火腿有一种亲密关系,特别是山海珍品类的“富二代”菜肴,百分之八十以上与火腿有一腿,以提味增香。所以一道以火腿绝配上桌的菜,必须色如“红颜”,香如“幽兰”,味如“嫩鲜”,形如“缠绵”,器如“爱巢”,意如“云雨”。

  火腿应该在宋代就有了。明初,苏州人韩奕的《易牙遗意》中出现了有关记载,把火腿叫做“火肉”,其制法是:“以圈猪方杀下,只取四只精腿,乘热用盐,每一斤肉盐一两,从皮擦入肉内,令如绵软。以石压竹栅上,置缸内二十日,次第翻四五次。以稻柴灰一重间一重垒起,用稻草烟熏一日一夜,挂有烟处。初夏水中浸一日夜,净洗,仍前挂之。”很明显,那时候就已经有修坯、腌制、洗晒、整形、发酵、堆叠等工序了。

  据传说,火腿的发明与宋代浙江人民支持宗泽及其将士抗金有关。当时,为了把猪肉运送往前线而不变质,就用盐擦猪肉然后风干,经过数月运到前线时,腿肉色红如火,鲜艳夺目,便被称为“火腿”。以后火腿制造业者遂尊宗泽为祖师爷。《常中丞笔记》中称火腿为兰熏,《东阳县志》称熏蹄,《本草求原》称南腿,原产浙江金华一带,后传往各地。其主要名产有:浙江的金华火腿,又称金腿;江苏的如皋火腿,又称北腿;云南的宣威火腿,又称云腿,等等。

  而在金华火腿的众多品种之中,有一名产叫“雪舫蒋腿”,又称“蒋腿”或“贡腿”,产于东阳县上蒋村。雪舫这诗一般的名字,其实是作坊业主之名。此靓腿粗细均匀,修长秀美,皮薄肉厚,瘦肉嫣红,肥肉透亮,不咸不淡,香甜鲜醇,为火腿中之上品,清代曾列为贡品,名扬海内外,有“金华火腿产东阳,东阳火腿出上蒋”之说。鲁迅先生1929年由上海回北平探亲,于5月22日致许广平信中说:“云南腿已经将近吃完,是很好的,肉多、油也足,可惜这里的做法千篇一律,总是蒸。听说明天要吃蒋腿了,但大约也是蒸。”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一位火腿爱好者,只是不满意做法总是蒸。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0 火腿,肉中的“状元” 2017-08-17 江南游报2017-08-1700002;江南游报2017-08-1700004;江南游报2017-08-1700008;江南游报2017-08-1700007;江南游报2017-08-1700011;江南游报2017-08-1700012 2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