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异地拆建:被“变卖”的乡愁
![]() |
![]() |
古建筑异地拆建:被“变卖”的乡愁
■ 翁阳光
走进义乌佛堂古民居苑,让人仿佛走进了精心雕刻的时光。粉壁、黛瓦、精致的木雕门楼,是徽派宅邸的恢弘大气;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是赣派建筑的朴实无华。加之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的错落点缀,仿佛让人置身于赣抚平原、徽皖大地的田野乡间,勾起游客无限的思乡之感。
据当地人介绍说,义乌佛堂古民居苑集聚着几十幢徽派、赣派建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古民居展示基地。而这些古古建筑,并非新造的屋宇,也不是来自于当地,而是在安徽、江西等省的民间购得,通过精心拆卸、长途托运、缜密设计与安装,才得以伫立在义乌佛堂,供人们追思凭悼。
我们知道,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坐落着大量构思精巧、工艺精湛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不仅是上下几代人赖以生息的所在,不仅是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乡愁文化的主要载体。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仅是中国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更是全体国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对乡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致呼声。
而放眼全国,在一些偏远的民间乡村,却依然有大量饱含国人智慧、寄托乡愁情怀的古建筑,未得到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它们或者在风雨中逐渐凋敝、荒芜,或者沦为牛棚、鸡舍,或者坍圮成一片废墟……更有甚者,一些古建筑的精品,在资本市场的不断怂恿之下,更是被变卖到异国他乡,成为一种与当地建筑相龃龉的所谓的风景。
位于美国波士顿东北边的萨勒姆小镇,原本是一个女巫文化盛行的滨海小镇。1996年,位于萨勒姆小镇的迪美美术馆前中国部主任策展人白铃安,在游历考察中国古代建筑时,偶然发现了位于安徽的一座徽派建筑——荫余堂。白铃安顿时被这座庞大而精美的中国古建筑所吸引。于是,她与当地政府协商,以中美文化交流合作为理由,将荫余堂整体拆卸,连同它8500块砖瓦、2735块木件、500块石件,以及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漂洋过海运至萨勒姆迪美美术馆,并进行组装重建。连鱼池、天井、院墙、地基、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未能幸免。自此,这座在徽皖大地屹立了两百年之久的精美绝伦的民居建筑,就这样“背井离乡”,成为了大洋彼岸令人交口称赞的一个景点。
不得不说,虽然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古建筑未得到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命运堪忧。然而,纵容社会资本肆意扫荡,也并非是高明之举。长此以往,不仅不能对古建筑起到有效的保护,反而会加剧地方古建筑不可逆转地流失,成片古建筑异地拆建留下的疮疤以及新式洋房别墅林立,更会导致乡愁文化的变质与消亡。
近年来,在安徽的许多地区,不少人打着“异地保护”的幌子,将大量徽派古民居、古祠堂等古建筑整体拆卸、盗卖至外地,导致安徽不少古村落留下了永久性的疮疤。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徽州芭塘“六房厅”古祠堂,原本准备“异地拆建”,但因为运作问题,拆卸的木制构件被长期弃置道旁,导致多处霉烂。这种名为保护,实则破坏的“异地拆建”,严重威胁着古建筑的命运。
随着“异地拆建”之风日盛,社会中陆续涌现出不少人文斗士,开始关注这些古建筑的命运。省民盟盟员、安徽文史馆研究员方利山就曾撰文呼吁,必须果断终止目前较热的“异地保护”行为,以及破坏当地文化生态的所谓开发利用,防止徽州文化特色物种的灭绝和流失。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异地拆建”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以减少甚至从根本上遏制“异地拆建”之风。同时,陆续出台各项政策,支持和鼓励当地社会和民众,积极参与到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中来。
民间古建筑集群的行成,以及国人乡愁文化的沉淀,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而古建筑的拆迁破坏、乡愁文化的退化流失,却只在弹指一挥间。
因此,要防止地方古建筑的灭绝和流失,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齐心合力,当机立断,杜绝盛嚣尘上的“建设性保护”的不正之风。
而要真正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仅要保护好看得见的绿水青山,还要保护好看不见的乡愁文化的根基,保护好那些不可再生的民间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