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家徐邦达
“没有成见”的养生“心经”
![]() |
![]() |
![]() |
![]() |
2012年2月23日晨8点35分,一代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闻此噩耗,收藏界、拍卖界等业内人士纷纷缅怀这位致力于古书画研究鉴定达半个多世纪的书画鉴定大家。
书法大家徐邦达
“没有成见”的养生“心经”
徐邦达先生1911年生于上海,与谢稚柳、启功并称书画鉴定三大家,是艺术史界学术泰斗,享誉海内外的书画鉴定家和著名书画家。徐老先生用他50年的经验写就了三部书:《古书画鉴定概要》、《古书画过眼要录》和《古书画伪讹考辨》,阐述了古书画鉴定的理论和方法,记录了他过目的几万件藏品,并对一些伪作进行了分析、记录和考证,既有个人独到见解又有深厚造诣的学术力作。在友人和学生的记忆里,许老先生始终一身布衫、神情清朗,如此形象,正是他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老人始终坚持每日在书房工作两小时,谈及养生,先生说,他并不刻意追求,但除了学习,绝不掉以轻心的还有按摩跟饮食。
慧眼独具 只在用心
几十年前在哪儿见到过的书画,几十年后再见时,徐邦达依然记忆犹新,甚至有的书画卷刚打开半尺,他便已说出了与此画相关的一切……这位被誉为“两岸辨画第一人”的老人,便有了“徐半尺”的雅号。有人认为,徐老的这种非凡的记忆力是天赋,但徐老如此高深且独具慧眼的艺术鉴赏力,绝非一日之功可达成,50多年的泛观博览当是唯一的解释,从18岁买下第一张画始的80余年里,徐老先生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了传世名迹近四万件。同样,对于外界给他的这个“徐半尺”的雅号,徐老先生也是却并不赞同,老先生认为一切皆“只在用心”。他说:“有的画只看一寸就已经知道,有的画看了几十年还要继续研究,学而知之啊!”
作为传统鉴定方法的集大成者,徐邦达有着一双“赏鉴家的慧眼”。新中国初创时,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仅是昔日紫禁城藏品的十分之一。为使故宫博物院绘画馆藏品尽快丰富起来,徐邦达与同事踏访了全国80%以上的县城。元代某著名书画家的画作传世甚少,仅存的几幅画卷皆为皇室收藏,有的已经流失,《水村图》就是其一。1953年的一天,徐邦达无意间发现了《水村图》的线索,并一直查到东北一个叫做大栗子沟的地方,终使这幅名画由国家购回并收藏。
徐老的夫人滕芳说:“徐老长寿是因为他的心里很干净。”滕芳跟徐老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却从未听到过徐老跟任何一个人说过一个“不”字。“故宫的人给我讲,徐邦达在湖北下放的时候,因为口渴,在街上买了两个梨,就被批判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我后来问他,‘人家批判你,你什么想法?’他说:‘我什么想法都没有,他们在上面批斗我,我就在下面写书。’他那套《古书画伪讹考辨》就是在下放时间里写的。但是关于文革受批斗的事情,他从来不跟我讲,他对任何人没有一句抱怨。”在滕芳的记忆里,徐老从不趋炎附势,也从未有人情世故的概念,专门“哪壶不开提哪壶”,甚至连一百块钱能买些什么都没有概念。
清代沈复《浮生六记》“养生记道”就有言:“洁一室,开南窗……挂字画一幅,频换……时读快书,怡悦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对身心大有裨益。诚然,如徐老一般静心生活,确实十分有益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顺其自然 贵在养心
身材瘦高、身体硬朗的徐先生的养生之道向来遵循顺其自然。
徐老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八九点起床,中午小憩一会儿,晚上12点以后睡,逢着天气好出去溜溜,只是,北京的冬天太冷,老先生就不大出门了,但先生会请一位按摩师每日按时到家为他调理身体,他说,“按摩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先生觉得,按摩医师在进行按摩治疗的过程中,与患者还有一种心灵的交流,使患者获得身心的放松和全身的调整,从而使病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与改善,这是机械按摩器所不能比拟的。年事已高的徐老耳朵重听,但每日的新闻联播是必看无疑的。饮食习惯,也是遵从每顿少而精,即便是与老友启功、周汝昌诸先生相见,最多也喝一点干白,而刺激的白酒他是从不入口的。徐老的一日三餐准时准点,八成饱即立筷。徐老说,有位饮食专家曾告诉过他“汤有奇效”,人到中老年,因微循环障碍,种种衰老迹象开始“显影”。骨汤中的特殊养分以及胶原蛋白等可疏通微循环,改善人体老化的症状。所以,徐老的餐桌上每餐必有汤。
“徐老的书房从来都是整整齐齐的,就连平日用的手绢也都是白色的,他总能把生活过得别有韵味。”在滕芳的眼里,这位百岁老人向来特别懂生活,“除了一生酷爱京剧和中国文化,他还喜欢吃西餐、喝咖啡,交谊舞跳得也特别棒。”年轻时的徐邦达家境优越,当年也算是上海纨绔子弟。但1949年,很多朋友、家人都离开了内地,徐老却执意留了下来。“这个人真有点神!”这是滕芳对徐老的赞叹。“一生心地干净的徐老还‘有爱好有追求’,这也应是徐老长寿的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