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兴与废
![]() |
![]() |
曾对八股取士大加挞伐的维新变法领袖人物梁启超,在流亡海外期间,耳闻目睹海外列强得科举制度之利,而中国惩科举制度之弊,以致于遭到全面废止时,痛定思痛,转而为科举制度呐喊:“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经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八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废食,其不智抑其矣。吾故悍然日:复科举便!”
无独有偶,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在其五权分立的重要著作——《五权立法》中,也曾坦言:“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
其实,早在日本奈良时代,为巩固天皇的统治,日本执政者便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将中国唐朝的科举制度带回日本本土,让中国科举制度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公元14世纪,当文艺复兴运动还只是星星之火,西方世界尚未步入大航海时代的时候,一批又一批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便不远万里来到神秘富饶的世界东方,在惊叹帝国之强大、殿宇之恢弘的同时,也将中华儿女这种通过统一考试拔擢人才的国家用人模式,播撒到欧罗巴的土地上。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更是力主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性、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进行官员选聘。
1905年9月2日,满清政府下令,废除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兴与废
■ 翁阳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精进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用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无数造福于全人类的伟大发明,这些伟大的发明像一支支明亮的火炬,照彻了数千年的暗夜,照亮着新世纪的黎明。特别是为西方学界推崇备至的“四大发明”,直至今日,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在人类文明史上抒写下无比灿烂的篇章。
每当提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国人脸上无不洋溢着自豪的神色。而在中国延续上千年、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的科举制度,从十九世纪开始,便被赶下神坛,并被视为与缠足、鸦片同等丑恶的社会毒瘤。
中国科举制度得名于分科取士,是千百年来各个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隋朝建国之后,为打破魏晋以来长期为门阀世族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由此确立。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也是选贤任能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宋朝以后,科举制得以精简,仅设“进士”一科。
在科举考试中,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宋神宗时代,玉安石改革科举考试方式,摈除诗赋考试,改用经义。元、明、清一以贯之。
中国人创造性地发明了科举制度,却又过分执着于科举制度,以至于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专注于寻章摘句,并在文字多寡、句子长短、声调高低等诸多方面刻意雕镂,就连行文语气都须极尽模仿古人之能事,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
这种画地为牢式的科举考试,严重束缚了国人的思维。当普天下的莘莘学子都能“写得一手好八股”的时候,科举制度便如同缺少阳光雨露滋养的花朵一般,注定要萎靡消亡。
公元1903年,列强环噬、军阀四起,昔日雄踞于世界东方的巍巍中华,如今已是强弩之末。就在清政府风雨飘摇之际,时任军机大臣的袁世凯与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了一份《奏请递减科举折》,历陈科举制度的不合时宜,并进言:“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
1905年9月2日,为实现“科举逐渐而尽废,学校栉比而林立,上以革数百年相沿之弊政,下以培亿兆辈有用之人才”的目标,使得满清统治得以苟延残喘,慈禧太后根据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建议,颁布谕旨,宣布自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运行了长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成为历史的吉光片羽。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时至今日,在中国诞生并在中国消亡的科举制度,却依然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