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旅游:走进工业文明的殿堂
![]() |
![]() |
喜迎“十九大” 聚焦旅游新面貌
工业旅游:走进工业文明的殿堂
■ 翁阳光
18世纪60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大机器生产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应运而生。在工厂快速发展的二百五十年时间里,由于过度追求企业利润,忽视工厂环境整治,在多数人眼中,工厂一直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工厂废水废气肆意排放、各种生产物料散乱不堪、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
面对着这样一个似乎与美好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谁也不会想到,在全域旅游的春风涤荡之下,工业竟然会和旅游“喜结连理”,成为让世人无比羡慕的一对“神仙眷侣”。
来过杭州的人一定都知道,扇子、丝绸、龙井茶,自古以来便被誉为“杭城三绝”,名噪海内外。尤其是有着“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美誉的王星记扇子,以其即可扇风取凉,又能遮阳蔽雨的多功能性,成为来杭游客的购物首选。
面对着市面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扇子,游客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造化妙手,将几片棕竹和几张桑皮纸,变成眼前这一把把精美绝伦的扇子?是多少道考究的工艺,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创造出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许,以前的王星记扇厂,门禁森严,游客难以一睹玄机。随着一股工旅融合的东风拂过,山顶千门次第开,越来越多游人有机会走进王星记扇厂的制作车间,走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殿堂。
2017年1月,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经信委联合公布了《2016年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通过复评,继续认定为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重新定义、对旅游活动加以拓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是将工业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以工业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以及工业遗址等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随着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能过剩、效率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加剧,使得一些老牌工业基地和规模以上企业逐渐萧条暗淡,人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想一想: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才能越走越宽?未来的企业要如何转型,才能在波诡云谲的市场竞争中越走越远?
于是,一些极具前瞻性对的工厂,在巩固自身产业优势的前提下,不断整治、优化生产环境,将厂区作为一个个景点,来着力打造,并逐渐向世人敞开大门。那些怀着对古老工业技术的无限憧憬和对特定历史岁月的深刻缅怀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走进工业企业,参观、参与工业生产的全部流程,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无穷乐趣。
而对于广大的工业企业而言,通过环境整治,扯掉身上的遮羞布,让工厂环境得到优化,让公司形象得到提升;通过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游客,让更多消费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消费者对生产过程进行了解,进而对产品品质产生的信赖感,是任何电视广告所无法比拟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发工业旅游,不仅能给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带来新的契机,同时,还将给当地市场带来消费,给当地产业引来投资,给当地社会创造更多新的就业空间。
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有15%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工业旅游。而在我国,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我国正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国家旅游局主席李金早在2017年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上讲话时指出: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和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工业旅游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综合作用明显。据测算,未来五年,我国工业旅游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接待游客总量将超过10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总量超过2000亿元,实现综合收入总量可能超过直接收入的10倍以上,新增旅游直接就业超过12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新增超过600万人。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以推动旅游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丰富全域旅游的产品体系。工业旅游无疑是“旅游+”的重要内容和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发展工业旅游,要摸清家底,做好规划,以发展规划为指引,明确工业旅游方向定位,夯实工业旅游发展基础,为工业旅游的整体发展、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