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交流

文章导航

另类追逐:国际艺术大奖赛

  另类追逐:国际艺术大奖赛

  ■ 张鸿宾

  当代国际艺术活动中影响力最大的、最被人熟知的当属“威尼斯双年展”(1895年创办)、“卡塞尔文献展”(1955年创办)、“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1967年创办)。然而,即使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也都是现代意义上的展览形态。在距今300多年前,法国路易十四皇帝创立了“罗马大奖”。虽然人们对佛朗索瓦·布歇、雅克·大卫、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威廉姆·阿道夫·布格罗的作品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如雷贯耳的艺术巨匠是罗马大奖的获得者和受益者。

  在现代艺术交流与展览形态没有形成之前,罗马大奖承担起了艺术跨国学习和交流的使命。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与巨匠正是得益于这种交流方式,从异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走向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罗马大奖是现代所有艺术交流与展览的形式之母。

  1663年,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创立了罗马大奖。该奖在当时法国王家绘画和雕塑学院的学员中严格选拔而出,共有4个名额,分别给与绘画、雕塑、建筑和雕刻4个方面最杰出的参与者。获奖者将可以前往罗马,居住在著名的美第奇别墅中3年,并接受意大利著名艺术家指导。如果学院领导认为有必要的话,留学时间还可以延长。获奖者在罗马期间的所有支出,由法国国王负担。

  随着现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罗马大奖这个以传统艺术(绘画、雕塑)为主的交流形态逐渐被“双年展”“文献展”“艺博会”所取代,但是它作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存在与延伸,又以世界各国不断举办的“艺术大奖赛”形式被继承了下来。如果说,当代艺术家的价值是以其在全球著名博物馆、美术馆举办个展、联展的次数以及拍卖数额为标准的话(欧美许多权威部门以此作为参照为艺术家做年度权力榜排序),那么,传统艺术家参加艺术大奖赛则成为自己在艺术领域进行搏杀的终极战场,而荣获各种褒奖则会被视为其成功的标志之一。

  目前,国际影响力最大的传统艺术(绘画、雕塑)大奖赛集中在三个国家中——英国、西班牙和美国,其中又以英国国家肖像画廊每年举办的“BP大奖赛”、英国皇家肖像画协会主办的“年度展与大奖赛”、欧洲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国际现代具象艺术大奖赛”(西班牙)以及美国肖像画协会主办的“国际肖像画大奖赛”“ARC国际沙龙大奖赛”(美国)等影响力、参与度以及奖金额最大。

  除上述艺术大奖赛外,其他单项的艺术竞赛也不在少数,如单项的素描、色粉、水彩、丙烯等大奖赛更是不计其数。传统艺术正是利用“大奖赛”的形式激励艺术家进行传统艺术创作,并通过“大奖赛”培养新一代更具水准的艺术家以抵消当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消解。

  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最早参与国际展览与赛事并且取得巨大成功的莫过于广东艺术家陈衍宁。在同时代艺术家不知道国际艺术交流为何物时,陈衍宁于1981年就参加了“法国春季沙龙展”。之后,陈衍宁于1991年、1992年、1993年连续三年参加了英国艺术家协会和英国皇家肖像画家协会主办的肖像画大奖赛并且获得了英国艺术家协会肖像画赛大奖。陈衍宁因此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人物,名字刹那间传遍伦敦艺术圈和社交界,一发不可收拾,伊丽莎白女王及其王夫菲利浦也请其进宫画像,而后俨然成为欧美达官贵府上的座上宾。

  有相同经历的还有著名美籍华裔艺术家王玉琦。王玉琦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进入欧美主流艺术领域的华裔艺术家,曾荣获2000年美国肖像画协会大奖赛唯一一个特等奖(金奖),2005年又获得美国国家肖像画廊大奖赛二等奖。正是这些参加大奖赛的不俗表现使美国主流艺术圈接纳了王玉琦,从而受托连续4次为哈佛大学名人堂创作肖像,成为哈佛大学建校400年来首位华裔肖像画“御用”艺术家,同时也成为作品进入美国国家肖像画廊的唯一一位华裔艺术家。

  人类天生就是有竞争性的动物——毕竟他们是这样进化的。国际艺术大奖赛除了激发出人们的竞争欲望外,还能满足人们对胜利与对荣誉的渴望,因此,尽管顶级国际艺术大奖赛的获奖率仅有1%左右,但是依然无法阻挡人们对其追逐的热情。

  中国艺术家开始关注国际艺术大奖赛并身体力行地大规模积极参与是近几年的事。第九届巴塞罗那国际具象艺术大奖赛经过两轮评审,于2017年7月8日正式公布了最终评审结果:在世界各地艺术家选送的2000余件作品中,有9件来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成功入选,其中李遂的雕塑作品《入际》、尹河珠的雕塑作品《地球·现状二》双双荣获优秀奖。

  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家参加国际性艺术竞赛以及获奖作品的数量呈“裂变”性势头。据专门从事国际艺术竞赛活动的机构“盛鑫煜当代艺术”介绍,自2015年以来,仅该机构推荐参加欧美地区各种艺术竞赛活动的艺术家就有数百位之多,而且无论从艺术家人围、入选的数量上,还是从获奖的质量上,与其他众多参赛国家相比都是名列前茅的。例如,在2017年美国肖像画协会举办的第19届国际肖像画大奖赛上,中国艺术家有4件作品入选并获奖,其中于明的油画作品《在布拉格》、曹淑海雕塑作品《一束玫瑰》进入大奖赛决赛阶段(这阶段只有23件作品有资格进入评选),最终《在布拉格》获得一等奖、《一束玫瑰》获得优异奖(获奖比例是全部参赛人数的1%)。另外,两位中国艺术家同时获得优秀奖。

  在另外几个世界顶级的国际艺术大奖赛上,中国艺术家也有同样的不俗表现。据“盛鑫煜当代艺术”提供的资料显示,仅2017年上半年其推介艺术家参加国际艺术大奖赛的就有:英国国家肖像画廊大奖赛(BP大奖赛)5位艺术家作品入围首轮评选;第六届国际风景沙龙大奖赛(美国)3位艺术家作品获奖;美国塞多纳大奖赛有两位艺术家获奖;第84届美国雕塑家协会年度展览与大奖赛两位艺术家作品人选;由美国莎玛冠蒂俱乐部主办的第39届国际写实绘画雕塑大奖赛11件作品入选;美国油画丙烯画协会国际在线大奖赛有5件作品人选,其中两件获奖;英国皇家肖像协会年度展1件作品入选。

  “艺术大奖赛”与“双年展”“艺博会”“文献展”共同构成了国际艺术交流的4大板块。然而,就历史作用、历史成就以及影响力来看,“艺术大奖赛”应成为当仁不让的开拓者。


江南游报 交流 00016 另类追逐:国际艺术大奖赛 2017-09-21 江南游报2017-09-2100003;江南游报2017-09-2100005;江南游报2017-09-2100007 2 2017年09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