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球50元!
在基隆庙口夜市,“邢记鼎边趖”店里的墙面上,有一张好似小广告的物事吸引了我,“猪油每球50元,2斤多。”最近跑到宝岛,探望在这边某大学客座的相公,和他一起实现吃遍宝岛的雄心壮志。宝岛虽然说起来都是同文同种,但时时有文化撞击,食物尤其如此。我们吃的鼎边趖,并不油腻,汤底是完全陌生的味觉系统,能看见的有大颗的虾米,没有讨厌的海腥味,只有鲜味,还有新鲜香菇片。汤色呢,清澈见底,似乎并没有多少猪油的存在?
找到这家店,有赖宝岛饮食一哥焦桐。他不像蔡澜经常到大陆开拓市场,自己孜孜不倦地在台湾编一本不断有破产之虞的《饮食》杂志,每年编写《餐馆评鉴》,一口一口地把台湾各地食物吃完,把自己吃成了活体美食GPRS。他最经常发出的感慨,是“拼了一条老命,也要吃”。在他面前,简直都不好意思提自己也写写饮食,怎么好意思一边喊着要减肥,一边还寻觅美食呢?实在是太叶公好龙,太虚伪。焦桐可是要以半百之年,和痛风、高血脂之类美食的大敌做斗争,可见美食家的确是一个对于健康有很大威胁的职业。
站在基隆庙口夜市的庙口,才能感觉到一群美男出演的《艋舺》里,“庙口”这个词有多么重大。夜市就在奠济宫庙口所在的那条街上,绵延不绝,人来人往。彼时相公正在给焦桐打电话,“我们已经在基隆庙口了,应该吃什么?”那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报出了“19号的卤肉饭,31号的肉羹,25号的鼎边趖”。四下一望,发现自己背对的正是25号邢记,而邢记理论上来说,似乎就开在奠济宫的院子里。毫不犹豫坐下来了一碗这种由传统福建小吃演化而来的食物,稻米浆连煎带蒸得到的“鼎边趖”,配虾丸和肉丸,滑润得无以复加。然后再去旁边档口坐下,要两碗看上去很迷你,吃起来无比满足的卤肉饭,旁边坐的老伯和店里的阿姨絮絮说着话——不过都听不懂。卤肉饭里渗透了猪油,但每吃一口都无比香醇。之后又转战到另外一边的肉羹,很像是酥肉做汤,肉外面裹的应该就是地瓜粉,汤里配了酸菜和香菜,汤底没有鼎边趖那般繁复,不过亦十分香滑。
吃完这三样,胃已经顶到了肋骨,只能含恨看着门口的台式天妇罗、油饭、臭豆腐、肉丸、蚵仔煎等等食物,怨自己不能像牛一样有那么多可以驱遣的胃。在这些食物当中,猪油经常是背后黑手。猪油的味道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但用猪油来煎炸食物,能够取得非常酥脆的口感。焦桐所推重的台式“古早”味的做法,蚵仔煎用的油通常要加入一定量的猪油,而其他的炸物的油里也经常要配以猪油。台湾的食物很多依赖油炸,淡水车站赫然有一个店招,上面写着“台湾炸物”。想到有那么多的猪油在油锅里跳动,立刻就和焦桐产生了共鸣:肥死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