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追溯起历史,马丁·德·拉达(Martin de Rada),是西班牙政府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大使(1575年),同时也是一位身负使命的间谍,他曾花两个月的时间在福建旅行,并搜集了上百本中国古籍。他在自己的报告《中国札记》中,用大量的笔墨记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所吃:中国品种繁多的水果和蔬菜补偿了自己旅途的艰辛:中国的乌鸡实在是比欧洲的母鸡鲜美太多:至于各种蜜饯更是在欧洲闻所未闻:中国大米酿的酒,可以与任何上等葡萄酒相媲美。此时餐具尚未在欧洲普及,大部分欧洲人还习惯于“手抓饭”,所以在他看来中国人使用筷子也显得如此文明、优雅、卫生。中国口味彻底俘虏了这位间谍。
马嘎尔尼们在对中国口味拜服的同时,也将自己家乡的味道带到了中国,但是与中国人的方式不同,西方的口味,是伴随着坚船利炮到来的。而最先抵达之地是广州——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商人老尼克经过多日航行来到了广州,令他惊讶的是在广州十三行,他享受到了地道的家乡口味,因此他在日记中兴奋的写道:“首先是两道或三道浓汤,喝马德拉葡萄酒、雪利酒和波尔多红葡萄酒……然后是一盘鱼,通常吃这道菜只喝啤酒。接着,就是这个时候,才开始真正的晚餐:烤牛肉、烤羊肉、烤鸡和必不可少的牛峰肉、火腿。有时,为了换换口味,会有一块来自欧洲的昂贵的肥鹅肝或小山鸫肉。和这道菜搭配的酒是波尔多红葡萄酒和索泰尔纳酒。所有这些菜撤掉后,开始餐中甜食和烧野味。”
老尼克在十三行吃的这顿饭,不但食材、味道、温度、做法是西式,就连上菜顺序也是西式的,但是厨师却是清一色的广东人。在接受、学习西餐料理的道路上,广东厨师当仁不让的走到了前列。
事实上在老尼克到达中国之前,许多广东人的舌尖已经品尝到了西方的味道。乾隆时期的文学家兼美食家袁枚,在广东的杨中丞家就品尝到了“西洋饼”,他将这种饼的做法记录在《随园食单》上:“用鸡蛋清和飞面作稠水,放碗中。打铜夹剪一把,头上作饼形,如碟大,上下两面,铜合缝处不到一分。生烈火烘铜夹,撩稠水,一糊一夹一蟆,顷刻成饼……微加冰糖、松仁屑子。”
袁枚赞叹这种饼“自如雪,明如绵纸”,这种连制作器具都已经西方化的西洋饼,似乎与今日的华夫饼(Wame)相似,这位广东来的杨大人看来是位勇于尝试新口味的美食家。
实际上不论中央政策是否开放,生活在珠江流域的闽粤人对海洋、对世界都有着强烈的开拓欲望,他们早早的就走向了南洋甚至西洋,这些闯南洋的海客们,为近代中国带来了别样的口味。
从马丁到马嘎尔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