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深度

文章导航

民宿的为与不为

  民宿,作为乡土气息和乡愁情怀相融合的产物,近年来,以其艺术化的氛围设计和个性化的居住体验,日益成为越来越多城镇游客的新选择。在游客眼中,相较于“千店一面”的酒店而言,民宿的一砖一瓦,都温暖而充满故事,民宿的一花一草,都鲜活而具有灵魂。

  深藏在大小胡同里的北京四合院、粉墙黛瓦雕琢刻镂的徽派宅院、在浮光掠影间恬淡悠然的大理民宿……一间有味道的民宿,可以将千百年跳动的历史铺展成一幅生活长卷,让游客一投足就能踏进历史的漩涡,一伸手就能抚摸历史的褶皱。

  民宿的为与不为

  ◎ 翁阳光

  日渐透支的情怀和创意

  眼下,民宿产业的发展,可以用“疯魔”二字来形容。自国内民宿步入发展快车道之后,一批又一批被情怀所驱动的媒体人和设计师,怀揣着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活的憧憬,纷至沓来;与此同时,随着中产阶层的强势崛起,人们对旅游方式、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解读和认识,看惯了城市的马咽车阗,自然会想念记忆中的小桥流水;住惯了城市里的钢筋水泥,便愈加向往梦里的世外桃源。

  有人说:民宿是一种有温度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的差异化、游客需求的多样化、民宿设计的个性化,决定了一千家民宿就该有一千种样子。

  然而,各路资本的鱼贯而入,让民宿的情怀和创意不断透支,过热过快的发展,更使得民宿产业丧失了自身的个性和底蕴。在社会资本的复制之下,旧木材、土胚房、鹅卵石等元素简单堆砌而成的全新民宿不断涌现,剥离对个性的坚守,缺乏对细节的把握,千家一面的民宿遍地开花,同质化现象盛嚣尘上。

  民宿的发展升级,离不开个性和创意。要想让一间民宿在林立的民宿中脱颖而出,必须通过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更多地注入文创思想,让曾经与当下、都市与乡村、自然与人文在民宿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间亲切拥抱、交谈,让民宿能够更好地融入设计者对乡村生活的诠释,体现经营者对乡村生活的感悟,适应入住者对乡村生活的诉求,从而实现民宿所蕴含的生活美学。

  不断偏离的本土文化

  许多民宿在选址上做足了功课,选择风景绝佳处营建土木,让游客可以真正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悦人耳目,是旅游的一个重要意义,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却多少让人感觉少了一点“乡愁”的味道。

  乡愁,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忆,是一种对当下的感怀。而这种感怀,并非单靠具有乡土味道的环境便能全部激发,也绝非几堵黄泥墙、几条鹅卵石小道便可营造。乡愁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是一种生活与另一种生活相拥而积蓄的温度。

  一间民宿最为人所痴醉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激发游客对当地文化、当地生活方式的好奇心,并在一定程度上让游客的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在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许多民宿或许做到了远离都市,远离喧嚣,但本质上却远未实现回归乡村、记住乡愁的初心。不能够将地域文化做深做透,一味通过一些简单元素的堆砌,缺乏真正有文化、有内容的设计和铺陈,导致一大批“伪民宿”的异军突起,并严重制约了我国民宿产业的健康发展。

  民宿,不仅要融入本土化的建筑风貌,融入本土化的食宿,还要更多地融入本土化的生活。只有那些真正扎根于当地土壤、扎根于当地文化的特色民宿,才能吸引那些想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游客,那些想要“记得住乡愁”的游客,那些想要宿于乡村、隐于田园、归于慢生活的游客。

  非标酒店的“标”与“不标”

  在任何事都讲究“标准”的今天,作为非标酒店的民宿,是否也需要“标”一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与设施标准化、服务标准化的酒店不同,“野蛮”发展中的民宿,恰恰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个性化住宿、个性化体验的诉求。游客的这种诉求,正是民宿经济“疯魔”的主要动因。然而,个性化住宿、个性化体验的诉求,同样是建于安全、卫生的基石之上。没有安全、私密、卫生的基本住宿条件作为保障,民宿的个性化、特色化,更像是对游客生命、健康、财产等基本权利的践踏。

  乡村民宿,既然作为经营和服务场所,就应当有相配套的经营和服务标准,以对其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卫生环保和提供服务等作出基本的要求或规范。于是,今年10月,国家旅游局颁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规定在卫生服务等方面,要求民宿应做到客房床单、被套、枕套、毛巾等每客必换,公用物品应一客一消毒;客房卫生间应有防潮通风措施,每天全面清理一次,公用物品应一客一消毒等等。作为我国首个民宿标准,该文件施行三个月来,不少民宿预订平台和民宿企业正积极按照标准整改、升级,民宿市场想起一阵阵叫好声。但要根本解决安全、隔音、卫生等困扰游客的民宿乱象,还为时尚早。

  在全民旅游的时代,许多都市人群选择暂别都市的扰攘,拥抱宁静的乡村,享受恬淡的时光,追寻那一份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乡愁……于是,民宿成为了这种思想、这种情怀扎根的地方。正是这些个性化的乡村民宿,在给游客带来生活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留住了地域文化、留住了乡愁、留住了心灵的归所。


江南游报 深度 00006 民宿的为与不为 2018-01-04 江南游报2018-01-0400007;江南游报2018-01-0400008;江南游报2018-01-0400009;江南游报2018-01-0400011;江南游报2018-01-0400012;江南游报2018-01-0400014;江南游报2018-01-0400015;江南游报2018-01-0400013;江南游报2018-01-0400016;江南游报2018-01-0400020;江南游报2018-01-0400010;江南游报2018-01-0400018;江南游报2018-01-0400019;江南游报2018-01-0400017 2 2018年01月04日 星期四